当前位置:茶恩阁 > 茶与健康 > 茶叶的五个美称

茶叶的五个美称

浏览数:

古人对茶的雅称 (一)

古人对茶的雅称

贡献者回答古人对万物的雅称美到极致----《茶》

「茶」的别称

1、【斗】:茶之精品

“茶之精绝者日斗,日亚斗……其造一火日斗,二火日亚斗。”——黄儒·《品茶要录·二白合盗叶》

2、【槚】jia] :古书上指楸树或茶树。

“,苦茶。”——《尔雅·释木》

3、【谈】[she] :是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也是茶的别称。“蜀西南人谓茶日2。”——汉·扬雄《方言》

4、【茗】:由嫩芽制成的茶。

“蜀人作茶,吴人作茗”。—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疏》

5、【茶】(t)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

“茶,苦茶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6、【】[chuan] :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

“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舜。”——晋·郭璞《尔雅》注

7、【碧霞】

意为高山深处;高空;茶,后演变为对茶的美称。

8、【茶旗】:指茶展开的芽,茶树的嫩叶。“茶旗(经雨展,石笋带云尖。”——唐·皮日休《奉贺鲁望秋日遣怀次韵》

9、【云华】:云朵、云片。云母的别称,茶的别称。“深夜数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

10、【云腴】:茶的别称。味似云腴美,形如玉脑圆。“我家江南摘云腴,落霏霏雪不如。”——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

11、【先春】:茶的异名;犹早春;子夜歌。“仁风暗结珠琳,先春抽出黄金芽。”——唐·卢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12、【金饼】:茶叶饼的美称。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唐·李邺《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13、【月团】:团茶的一种。

“开绒宛见谏议巧神面,手阅月团三百片。”——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14、【香茗】:指种在园中,人工栽培的茶树。“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唐·白居易《晚起》

15、【水厄】:三国魏晋以后,渐行饮茶,其初不习饮者,戏称为“水厄”。后亦指嗜茶。

“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世说新语》

16、【森伯】:茶的别名。

“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宋·陶谷《清异录·茗英》

17、【仙芽】:茶叶的美称。

“海扇占春信,仙芽问武夷。”——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

18、【瑶草】:指茶。

“茶在中华传统养生学、医孝嫌亏药学中,均视为珍品,古来有瑶草之称。《民说·物记》

19、【愁草】:指茶叶

“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20、【玉爪】:因为嫩芽泡开后状如爪尖,故名玉爪。“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宋·杨万里《游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

21、【绿乳】:指绿茶泡出的液汁。

“茶烹绿乳花映帘,撑沙苦水银纤纤。”——前蜀·贯休《书仉氏屋壁》

22、【鸟嘴】因嫩茶头状如鸟者链嘴,故称鸟嘴,“吴憎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唐·郑谷《峡中尝茶》

23、【酪奴】:北魏人好奶酪戏称茶为酪奴,即酪浆的奴婢。“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北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

24、【翘英】:指香醇的茶叶。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25、【仙掌】:茶的别号

“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明·袁宏道《玉泉寺》

26、【阳芽】:春茶

“还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阳芽。”——宋·周必大《茶诗》

27、【先春】:指茶的异名;犹早春;子夜歌。“仁风暗结珠排珊,先春抽出黄金芽。”——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28、【不夜候】:茶的雅号,也是古人对茶拟人化的戏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西晋·张华《博物志》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五代·胡娇《饮茶》

29、【晚甘侯】:茶的异名。“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

30、【水豹囊】:茶的别称。“豹革为囊,风神呼吸之具也。煮茶之,可以涤滞思而起清风,每引此义称茶为‘水豹囊'。”——宋·陶谷《清异录·水豹囊》

31、【清风使】:茶的一种。“大理徐恪见贻卿信锭子茶,茶面印文日‘玉辉膏”,一种日‘清风使。——宋·陶谷《清异录·茗莽》

32、【凌霄芽】:茶的别称。“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元·杨维桢《煮茶梦记》

33、【酪苍头】:茶的别名。“岂可为酪苍头,便应代酒从事。”——宋·杨伯晶《臆乘·茶名》

34、【草中英】:指茶。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唐·郑遨《茶诗》

35、【冷面草】:茶叶的异称。“符昭远不喜茶,日:‘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宋·陶谷《清异录·茗舜》

36、【清人树】:茶的别称。“伪闽甘露堂前两株茶,郁茂婆婆。宫人呼为清人树。每春初,嫔婧戏摘采新芽,堂中设倾筐会。”——宋·陶谷《清异录》

37、【涤烦子】指茶,古人谓茶能消除烦恼,故称。“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唐·施肩吾《句》

38、【瑞草魁】:是古人对茶的美称。“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唐·杜牧《题茶山》

39、【余甘氏】:茶的雅号。“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宋·李邪《纬文琐语》

40、【苦口师】:指茶。

“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宋·陶谷《清异录·茗莽》

41、【消毒臣】指茶能消毒。“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一唐·曹邺《饮茶》

42、【龙芽凤草】:古人对茶的喻称。“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

喝茶喝的是一种文化,你知道茶叶的别称有哪些吗? (二)

贡献者回答“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揲担偃缍∠悖绾摇F渥郑虼硬荩虼幽荆虿菽静!闭馐锹接稹恫杈范圆璧拿枋觯杈食用、药用、饮用发展到品茗阶段后,其雅号别称日渐繁多,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茶的别称,体味茶别称中的雅意。

一字别称

荼: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茗: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

:本指茶的老叶,即粗茶,后泛指茶。

:是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也是茶的别称。

:即楸树,本为一种乔木,后代指茶。

二字别称

甘露:出自(刘宋)《宋录》:此甘缓消露也,何言茶茗?

花乳:茶汤别称。唐宋饮茶多将团饼研末煮泡,汤面浮沫渤如乳,隐现变幻如花。

酪奴:南北朝时,北魏人不习惯饮茶,二号奶酪,戏称茶为酪奴,即酪浆的奴婢。

流华:出自(唐)颜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联句》: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

水厄:魏晋时,北方人不习惯与饮茶者对茶的戏称。

翘英:出自(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金饼:古代对团茶、饼茶的雅称。

甘草:对茶的喻称。茶喝之甘甜饴美,故称。

绿华:出自(唐)陆龟蒙《茶》: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

鸟嘴:对茶的喻称。因茶叶状似鸟嘴,故称。

蓝英:出自(唐)陆龟蒙《煮茶》: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玉爪:对茶的美称。因茶泡开如鸟爪,故称。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蒸水老禅穗亩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玉蕊:出自(唐)吕岩《大云寺茶诗》: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隽永:唐代称呼煮茶时第一泡出来的茶汤,以备增味和止沸,有时也直接用来奉客。

愁草:出自(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

清友: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

蝉翼:古代茶名,出自蜀州(今四川一带)。为极薄嫩茶叶新制上好散茶,因嫩叶薄如蝉翼而得名。

三字别称

不夜侯:古人对茶的拟人化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眠。

余甘氏:古人对茶的拟人化戏称。喝茶甘甜,余味无穷,故称。

水豹囊:本为一种豹皮制成的鼓风之具,此喻饮茶如其所吹之风,故称。

草中英:茶的赞称。五扰族知代郑遨《茶诗》:“嫩芽香且灵,吴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瑞草魁:唐人对茶的赞称。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极言茶之佳美。唐代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涤烦子:茶的别称。因茶有去疲劳、除烦恼之效而得名。

苦口师:出自(宋)陶b《清异录》: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月团图:饼茶的喻称。唐宋时茶作团饼状,诗文中常以月喻其形。

晚甘侯:出自(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

橄榄仙:对茶的拟称。喝茶后似食橄榄那样回味久长,故称。

四字别称

玉川先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

龙芽凤草:出自(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

茶于文人可谓挚友,而文人从功效、心情、感悟等多方面去赋予茶名字,足可见茶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或许很难再找到一样东西像茶这样有如此多的雅号了。

茶歌,茶史的活化石

普洱茶的茶艺 (三)

贡献者回答普洱茶相对来说,冲泡比较随意,但是要讲起茶艺,还得运用十八道功夫茶,

第一道

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焚香静气: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气氛。

泡茶用山溪泉水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为宜。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

孔雀开屏

叶嘉酬宾

孔雀开屏是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有的精美的茶具。

“叶嘉”是苏东坡对或棚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

孟臣沐淋

乌龙入宫

孟臣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孟臣沐淋就是用开水将壶里壶外烫洗一遍,其目的是消提高壶温。

把茶叶放入烫好的壶内称之为乌龙入宫。

第四道

高山流水

春风拂面

武夷岩茶讲究“高冲水,低斟茶”,因此称为高山流水,即悬壶高冲使茶叶随着水浪上下翻滚。

接着用壶盖轻轻刮去壶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称为春风拂面。

第五道

乌龙入海

重洗仙颜

头一道茶汤一般不喝,可以拿来汤洗茶杯,称为若琛出浴。或者直接注入茶海称为乌龙入海。

再向母壶中注入开水后,在壶的表层再次浇淋一层白开水衫亏则,称为重洗仙颜。

第六道

玉液回壶

再注甘露

将母壶中泡好的茶注入子壶,称这为玉液回壶。

母壶中的茶水倒干净后,趁着壶热再注入开水,称为再注甘露。

第七道

祥龙行雨

凤凰点头

将子壶中的茶汤快速且均匀地注入闻香杯中,就好像祥龙行雨,甘霖普降。

当子壶中茶汤剩少许时,再用点斟手法,点斟一遍称为凤凰点头,表示欢迎嘉宾。

第八道

珠联璧合

鲤鱼翻身

将品茶杯倒扣在闻香杯上就称为珠联璧合,表示有情人终成眷属。

再将两个紧扣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之为鲤鱼翻身,取鱼跃龙门之意,表示事业辉煌腾达。

第九道

捧杯敬茶

众手传盅

茶从离泡茶者最近的嘉宾传递给最远的嘉宾,称为众手传盅,表示传递友情。

第十道

喜闻幽香

鉴赏佳茗

喜闻幽香是三闻中的头一闻,将闻香杯轻轻地提起,用两只掌心,慢慢地来回搓揉,这样杯底的茶香就能溢出来了。

然后再观其汤色,琥珀色是优质茶色。

第十一道

三龙护鼎

初品奇茗

端杯又有一定的讲究,拇指、食指护杯沿,中指托住杯底,称之为三龙护鼎。女士可使用兰茶指。

然后品茶,小口细啜。

第十二道

再斟流霞

二探兰芷

再斟流霞,就是斟上第二杯茶。《全唐诗题武夷》中有一句说“空中萧鼓几时回,只得流霞酒一杯”,借流霞比喻岩茶艳丽的汤色。

二探兰芷就是第二次闻香。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意思是茶香更胜那兰芷之香。

第十三道

二品云腴

喉底留甘

云腴是古人对茶叶的一种美称,二品云腴就是品这第二道茶。

第十四道

三斟石乳

荡气回肠

石乳是元代一种贡茶,三斟石乳就是斟第三道茶,闻第三道茶又与前两次不同,是用口腔来闻,大口,大口地将茶香吸入,再从鼻子徐徐呼出,犹如吸烟一般。

第十五道

含英咀华

领悟岩韵

细细体会领悟空轮茶韵。

第十六道

君子之交

水清味美

“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品了三杯后,斟上一杯清纯的白开水,将白开水含在口中,过一会儿再咽下去,会感到口中有一种甘甜,此时无茶胜有茶。

第十七道

名茶探趣

游龙戏水

上好的岩茶可冲泡到“七泡有余香”,“九泡色香味全”,有兴趣的话,可试一试。

第十八道

宾主起立

尽杯谢茶

最后,借清茶一杯,感谢茶人栽制佳茗的恩典,并希望各位嘉宾成为永远的朋友.

十大名茶的名字 (四)

贡献者回答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1、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宴宏、“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2、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主要产地在信阳市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由汉族茶农创制。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桥祥氏、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质奖,1990年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信阳毛尖被誉为“绿茶之王”。

3、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8级。

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西湖龙井茶与西湖一样,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结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4、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是中国名茶之一。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君山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据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了君山银针茶带入西藏。

5、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每年清明谷雨,选摘良种茶树“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的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6、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武夷岩茶的形态特征: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有明显的岩骨花香。

7、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茶叶原料选用当地的中叶、中生种茶树“槠叶种”(又名祁门种)制作,是中国历史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由安徽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今池州市)、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

8、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敏散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味道好,还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脂减肥以及防癌、防治坏血病和护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9、铁观音

铁观音(tiě guān yīn)茶,中国传统名茶,属于青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发现于1723—1735年。“铁观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树品种名,铁观音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

铁观音含有较高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茶多酚和生物碱,有多种营养和药效成分,具有养生保健的功能。于民国八年自福建安溪引进木栅区试种,分“红心铁观音”及“青心铁观音”两种,主要产区在文山期树属横张型,枝干粗硬,叶较稀松,芽少叶厚,产量不高,但制包种茶品质高,产期较青心乌龙晚。其树形稍,叶呈椭圆形,叶厚肉多。叶片平坦展开。

10、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

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

扩展资料

十大名茶的其他说法:

1、1959年中国“十大名茶”评比会将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2、1999年《解放日报》将江苏碧螺春、西湖龙井、安徽毛峰、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福建铁观音、福建银针、云南普洱茶、福建云茶、江西云雾茶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3、2001年美联社和《纽约日报》将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信阳毛尖、西湖龙井、都匀毛尖、庐山云雾、安徽瓜片、安溪铁观音、苏州茉莉花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4、2002年《香港文汇报》将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安徽毛峰、湖南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安徽祁门红、安徽瓜片、都匀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铁观音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十大名茶

在古代史料中,人们把茶称为什么?(3个) (五)

贡献者回答槚 茶的别称

苦荼 古代蜀人茶的方言。《尔雅·释木·槚》:“槚,苦荼。”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名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

荼 只“茶”的假借字或古体字。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诸书说茶处,其字仍作荼,至唐陆羽作《茶经》,始减一画作茶。”清代顾炎武《唐韵正》:“荼荈之荼与苦菜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说文解字》:“荼,古茶也,从艸,余声,同都切。”北宋徐铉等校曰:“此即今之茶字。”指早采的茶叶。

茗 指茶芽。《说文解字·艸部》:“茗,荼芽也。从草名声,莫迥切。”指晚收的茶叶。晋代郭璞《尔雅·释木·槚》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名为茗。”指茶的别称。指茶的嫩叶。《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可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蔎 指茶的别称。古蜀西南方言。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又《茶经·七之事》引杨雄《方言》:“西蜀南人谓茶曰蔎。”

荈 指茶的别称,常与茶或茗合称。参见“茶”。唐代陆德明《经典释义·尔雅音韵》:“荈,尺兖反。荈、*、茗,其实一也。张辑《杂子》云:茗之别名也。”指老的茶叶。《太平御览》引《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可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茶 荈复合茶名。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密赐茶荈以当酒。”左思《娇女诗》:“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打不出来,是金字旁过来个厉)。”

水厄 魏晋时,北方人不习惯与饮茶者对茶的戏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时给事中刘镐,慕王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为镐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世说》:“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茗饮 指茶汤首野。三国魏张辑《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唐代杜甫《进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指以茶为饮料的简说。宋代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茶茶栽东坡》:“周诗记苦荣,茗饮出近世。”宋代陈渊《同魏李修雪中闲步》:“携手望春同茗饮,小坊灯火自相亲。”

茗汁 茶汤。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

酪奴 茶汤的别称。南北朝时,北魏人不习惯饮茶,二号奶酪,戏称茶为酪奴,即酪浆的奴婢。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王)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如何鱼羹,茗饮如何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者哪喊珍。常云: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缓野,与酪作奴。’彭城王勰谓曰:‘卿明月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

花乳 茶汤别称。唐宋饮茶多将团饼研末煮泡,汤面浮沫渤如乳,隐现变幻如花。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欲知茶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跋石人。”

茶茗 茶汤。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夷陵州图经》:“黄牛、荆山等山,茶茗出焉。”引《茶陵图经》又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涤烦子 茶的别称。因茶有去疲劳、除烦恼之效而得名。唐代施肩吾诗:“茶为涤烦子,就为忘忧君。”

隽永 唐代是称呼煮茶时第一泡出来的茶汤,以备曾味和止沸,有时也直接用来奉客。陆羽《茶经·五之煮》:“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是书《六之饮》:若坐客数“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月团 图饼茶的喻称。唐宋时茶作团饼状,诗文中常以月喻其形。唐代卢仝《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宋代王禹偁《恩赐龙凤茶》:“香于九畹芳兰气,园如三秋皓月轮。”宋代秦韬玉《采茶歌》:“太守怜才寄野人,山童碾破团圆月。”

甘露 茶的赞称。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瑞草魁 唐人对茶的赞称。魁即第一之谓。唐代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金饼 古代对团茶、饼茶的雅称。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焙》:“初能燥金饼,渐见甘琼液。”宋代黄儒《品茶要录》:“借使陆羽复起,阅其金饼,味其云腴,当爽然自失矣。”

嘉木 茶树的赞称。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着,伐而掇之。”

茶旗 亦称“旗”。茶初展的叶芽。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唐代皮日休《奉贺鲁望秋日遣怀次韵》:“茶旗经雨展,石笋带云尖。”宋代赵佶《大观茶论》:“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

茶枪 亦称“枪”。未展的茶嫩芽。唐代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 “酒帜风外肢*(左危右支),茶枪露中撷。”自注:“茶萼未展者曰枪,已展者为旗。”宋代赵佶《大观茶论》:“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

草中英 茶的赞称。五代郑遨《茶诗》:“嫩芽香且灵,吴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苦口师 茶的别称。宋代陶榖《清异录》:“皮光业最耽茗事。一日,中表请尝新柑,筵具殊丰,簪绂丛集。才至,未顾尊罍,呼茶甚急。径见一巨瓯,题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众噱曰:‘此师固清高,难以疗饥也。’”皮光业,五代人也,晚唐诗人皮日休之子。

蝉翼 古代茶名,产自蜀州(今四川一带)。为极薄嫩茶叶新制上好散茶。因嫩叶薄如蝉翼而得名。五代蜀人毛文锡《茶谱》:“蜀州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明代张谦德《茶经》上篇论茶:“蜀州之雀舌、鸟嘴、片甲、蝉翼,其名皆注。”

片甲 古代茶名,产自蜀州的散茶。茶嫩而薄的芽叶制成,成茶因薄嫩芽相抱如片甲而得名。品质上乘。五代蜀人毛文锡《茶谱》:“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茶,芽叶相抱如片甲也。皆散茶之最上也。”

鸟嘴 古代蒸青散茶名,产于今四川一带。该茶采摘嫩芽制成,因其形似鸟嘴而得名。品质为蒸青散茶之上等。五代蜀人毛文锡《茶谱》:“蜀州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其芽似之也。皆散茶之上也。”

麦颗 古代蒸青散茶名,产自今四川一带。为嫩芽所制。因其细嫩纤小形似麦颗而得名。五代蜀人毛文锡《茶谱》:“蜀州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其芽似之也。皆散茶之上也。”宋代赵佶《大观茶论》:“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品质最好)。”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泸茶 古茶名。泸州(今四川泸州市)产的茶的通称。五代蜀人毛文锡《茶谱》:“泸州之茶树,毎登树采摘茶芽,心含于口,待其展,然后置于瓢中,旋塞其窍(很快将瓢口塞上)。比归,必置于暖处。其味极佳。又有粗者,其味辛行酸,彼人云,引之疗风。通呼为泸茶。”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泸茶,《四川通志》:泸州出。通呼为泸茶。”

斗 指茶名。宋代黄儒《品茶要录》:“茶之精绝者曰斗曰亚斗。”指制茶工业。有些地方,茶事起于惊蛰前,“其采芽如鹰爪。初造曰试焙,又曰一火;次日二火。因称其造一火曰斗,二火曰亚斗。”

水豹囊 茶的别称。宋代陶榖《清异录》卷四《茗蕣》:“豹革为囊,风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涤滞思而起清风。每引此义,称茶为水豹囊。”

不夜侯 茶的别称。宋代陶榖《清异录》卷四《茗蕣》引胡峤《飞龙涧饮茶》诗曰:“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年不夜侯。”

余甘氏 茶的别称。参见“不夜侯”。

江茶 宋代对江南诸路茶的统称。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江南在东南草茶内,最为上品,岁产一百六十四万斤,其茶行于东南诸路,士大夫贵之。”

冷面草 茶的别称。宋代陶榖《清异录》:“符昭远不喜茶,尝为御史,同列会茶,叹曰:‘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饭余嚼佛眼芎,以甘菊汤送之,亦可爽神。’”

苍壁 亦称“苍龙璧”。宋代“龙团”贡茶的别称。宋代黄庭坚《谢送碾赐壑源捡芽》:“矞云从龙小苍璧,元丰至今人未识。壑源包贡第一春,细奁碾香供玉食。”《谢公择舅分赐茶》:“外家新赐苍龙璧,北焙风烟天上来。明口蓬山破寒月,先甘和梦听春雷。”

香乳 茶汤的的赞称。唐宋人饮茶以茶汤沫多为佳,沫白如乳。宋代杨万里《谢符尚书惠茶启》:“远饷新茗,当自携大瓢,走汲溪泉,束涧底之散薪,燃折脚之石鼎,烹玉尘,啜香乳,以享天上故人之意。”

茶水指“茶汤”。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茶肆》:“又有一等街肆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诸市》:凉水有“甘豆汤、椰子酒……茶水、沈香水、荔枝膏水。”

森伯 茶的别称。宋代陶榖《清异录》: “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

粉枪 有白茸的茶。茶芽初期,坚挺如枪;并带白毫,故名。宋代叶清臣《述煮茶小品》:“粉枪牙旗,苏兰新桂,且鼎且缶,以饮以啜,莫不沦气涤虑,蠲病析醒。祛鄙吝之生心,招神明而达观。”

清人树 茶的别称。宋代陶榖《清异录》:“伪闽甘露堂前两侏茶,郁茂婆娑,宫人呼为清人树。每春初,嫔嫱戏采摘新芽,堂中设倾筐会。”

酪苍头 茶的别称。宋代杨伯岩《臆乘·茶名》:“主岂可为酪苍头,便应代酒从事。”参见“酪奴”。苍头,古代私家所属奴隶。

漏影春 指古代特制茶名。以茶为主,加以其他果物,堆塑成花卉形。宋代陶榖《清异录·蕣茗》:“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以花身别以荔肉叶,松石、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

凌霄芽 茶的别称。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铁龙道人卧石床,移二更,;月微明及纸帐。梅影亦及半窗,鹤孤立不鸣。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道人乃游心太虚……白云微消,绿衣化烟,月反明于内间,予亦悟矣。遂冥神合元,月光尚隐隐于梅花间,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

葭萌 茶的别称。明代杨慎《郡国外夷考》:“《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

葭茶 茶的古称。

芽以 少数民族对茶的称呼。清代陆廷灿《续茶经》:“《百夷语》:‘茶曰芽以;粗茶曰芽以结;细茶曰芽以完。’”

茶生 茶的别称。即茶鲜叶。广东方言。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棵,谓之河南。其土沃面人勤,多业艺茶。春深时,每晨茶枯涉珠江以鬻与城,是曰河南茶。好是者或就买茶生自制。叶初摘者曰茶生。”

离乡草 茶叶的俗称。清道光末年,粤商在荆莞一带大量收购红茶外销,因此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所制均采嫩叶在暴日中揉捻,不用火烧,雨天用炭烘干。茶商以风柳木做箱,外封加印,提上嘉名。同治《崇阳县志》:“茶出出则香,俗呼离乡草。”

渲草 茶的别称。中原方言。清代陆廷灿《续茶经》:“《中原市语》:茶曰渲老。”

老婆茶 旧时浙江茶叶俗名。流传于宁波一带,指立夏节采制的茶。请光绪《鄞县志·岁时》:“清明后,近山妇女结伴采茶,以谷雨前所采曰雨茶,以立夏节所采曰老婆茶。”

茗柯 茶树枝干。文学著作中比喻语言简短,文风朴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简文云:刘尹(刘惔)茗柯有实理。”注曰:“谓如茗之枝柯虽小,中又实理,非外博而中虚也。”

八卦茶叶的7个别称 (六)

贡献者回答八卦茶叶的7个别称

不夜侯

原文出自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内称 :“饮真茶求乏震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意 思是 喝,让人消除睡意,便封其为“不夜侯茶叶的“功绩

水厄茶

有个代用语唤为“水厄”南北朝时期,喝茶为啥成了“水难”原来在晋惠帝司马衷时代有个叫王蒙的士大夫,此人特好饮茶。凡从他门前经过的必被请进去喝上一阵,不嗜茶者简直苦不堪言,又怕得罪了主人,只好皱着眉头喝,久而久之,士大夫们一听说“王蒙有请”便打趣道今日又要遭水厄了 !

漏 影 春

漏影春其实是一种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流行于宋代的玩茶方法。宋代陶谷《清异录》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种做法E大意为用绣纸剪出镂空的艺术形状,铺在茶盏中,茶粉后取出绣纸。再用其他的食材摆出一大链冲张精美的茶画,观赏之后用沸水激荡冲饮。因此,茶在宋代的一段时间便唤作“漏影春“

涤烦子

唐朝人认为茶是可以洗去心中的烦恼止渴的饮,唐代诗人施肩吾诗中写到: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借此说明饮茶能够洗涤烦闷与困苦,所以涤烦子这样精准又俏皮的名字就落在了茶叶身上。

消 毒 臣

唐武宗的一名宰相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滚歼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

苦口师

晚唐时期,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您。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若无睹,呼茶喝。所以,仆人只好捧上一天茶汤,皮光业手持始不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而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酪奴

南北朝时期,南方人饮茶风俗盛行而 北方民族则称茶与奶酪为奴。大战期间,南齐秘书承王素投归北朝。刚刚唤友北上时,他从不吃羊肉和奶酪经常吃鱼喝茶,多年后,北魏孝文帝设宴,王素居然大吃羊肉,喝奶酪粥。文帝很奇怪,便问爱卿是南方口味以你之 见,羊肉和鱼羹,茶水和奶酪,哪一个好

王素答道 :“羊是陆地上最好,鱼则是水族第一,都是极好的。如果凭借味道比较,羊肉就好比齐、鲁等大国,鱼就是郑、苔小国。茶最不好,只配给奶酪作奴,“孝文帝听后,大笑。

阅读完本文《茶叶的五个美称》,您是否对茶叶的五个美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呢?请继续关注www.entea.com.cn,获取更多的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来自,本文标题:茶叶的五个美称
本文地址:https://www.entea.com.cn/cyjk/1234.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