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茶恩阁 > 茶叶知识 > 关于茶道的禅语

关于茶道的禅语

浏览数:

茶道茶艺内涵 (一)

茶道茶艺内涵

贡献者回答茶道茶艺内涵

导语: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歼友尺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可以:“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饮茶而言道、有道并因茶入道,这当然要归功于茶圣陆羽了。陆羽在《茶经》这部旷世巨著里,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不但使饮茶程式化,更使饮茶艺术化了。他细分十事,详加评说,使告租茶道初具规模。饮茶至宋代已蔚为大观,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如蔡襄、黄儒、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为茶道推波助澜。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就曾亲自碾茶、煎茶,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大观茶论》。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或以艺术修养入茶,或以佛法禅机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茶道过程中那种雅洁、清静、空灵、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为中国茶道的最终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茶道历元而降至明清时,已渐呈衰落之势,如山涧寒泉,给人以冷寂感。明清时的茶道往往流传于文人雅士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股清流。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道又渐呈发展趋势。我个人以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汇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成为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氏高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如同参禅一样,研究公案、阅读禅宗史料充其量只能算作文字禅,其实和悟道没有多大关系。

古往今来,谈茶论道的人很多,从唐陆羽、皎然、封演、卢仝、陆龟蒙、皮日休到宋蔡襄、苏轼、黄庭坚、赵佶及明清时的朱权、许次纾、张岱、张源、陆树声、罗禀、袁枚、冒襄以及近代的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都以其人格及文化修养,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茶道内容。

而禅门历代的高僧大德们和茶道的渊源就更深了。

禅宗形成于我国隋唐时期,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相标榜,虽然奉菩提达摩为中土初祖,且直指灵山会上佛陀拈花、付法摩诃迦叶之事,但禅宗实在是佛教和儒家、道家相融合的带有强烈的汉文化趣味的产物,因而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欣赏、推崇,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至晚唐时,全国约八成寺院皆为禅寺,出现了无寺不禅、无僧不禅的鼎盛局面。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禅门茶风兴盛一时。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禅宗发展不谋而合,所以禅门与茶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必然结果。1987年4月,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举世瞩目的唐宫茶具系列,唐僖宗依照唐密曼荼罗坛场仪式,将茶器和佛骨舍利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里,这大概是佛教与茶结缘的最有力的证据吧。

盛唐时期人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禅语法言流布天下丛林。南宋时浙江余姚径山寺里茶道盛行,有一套严格的茶道程式,据说日本茶道最初就是从这里流传过去的。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大师更是深得茶中三昧,据说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流传东瀛。这些古代高僧大德们饮茶的真正目的当然是为了参禅证道。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这些古代的高僧大德们最早将禅平等、真切、精微而又空灵的精神贯注于茶道中,并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和作用。

邻国日本的情况则值得我们关注。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遣宋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植于禅寺旁,并著《吃茶养生记》一书,流传禅林。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禅僧们开始将饮茶和参禅结合了起来。珠光禅师是后大德寺宗纯一休禅师的法传弟子,他在寺院旁结草庵,并制定茶规,成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日本茶道巨匠千利休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可谓道出了茶道的秘密。千利休将珠光禅师的数寄屋茶道进行改良后大力推广,倡导“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最终创立了千家流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今世界文化产生着深刻影响。

所以提倡茶文化,提倡茶道精神一定要将禅的精神融入到茶事过程中去,茶禅一味,禅茶互参,没有对禅的理解和感悟,没有对茶道精神的追求,没有对茶事过程的实践,没有对茶器的爱惜呵护,没有对茶汤的真切体会,是很难将两者相融合的,也就谈不上茶道乃至茶道精神了。所以我个人以为,提倡中国茶道,除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精神外,一定要将禅“平等”“空灵”的精神融入进去,始终将“雅洁、清静、平和、空灵、率真”的中国茶道精神贯彻在茶道实践中,如此,方有茶道可言。

谈茶论道离不开茶艺。茶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茶叶冲泡技艺,虽然只是“技艺”,但也是实践茶道精神的基础,因为“艺可载道”。离开茶艺而奢谈茶道精神容易流入空泛;而没有茶道精神的茶事实践活动又容易落入平庸。因此,如何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至关重要。

陈文华先生在《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指出: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德、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统一的认识……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之人,陆羽已经对饮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可见,早在唐代就已经喝茶有道了。可以将刘贞亮提出的茶德视为对诗人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三饮便得道”和“孰知茶道全尔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诠释和充实。由此可见,茶道应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陆羽时期,当然,它还不如后代如日本茶道那么明确具体。

先生所言极是,应该将茶道精神始终关注在茶艺实践过程中。

说到茶道精神,不能不再说一说陆羽《茶径》。有些学者以为,陆羽《茶经》只重“术”(即煎茶之方法)而不重“道”(即饮茶的精神追求),这是很不客观的。我个人以为,陆羽《茶经》始终是围绕着“道”来谈“术”的,是一部论“道”之作。“道”在哪里“道”在其中。《论语.八佾第三》: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夫子的回答真是太妙了,这“问”的过程就是“礼”呀。那么,陆羽在《茶经》里是否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话头呢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文中早有“茶道”一词来进行讨论说明。其实“道”是无处不在的,“道”在哪里“道”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到茶事上,“道”就在茶莒、茶釜、茶碗、茶橐中,所谓“一旗一枪,一饮一啄莫不是道”正是这个道理。所以,陆羽《茶经》里的“道”已具体物化到诸如茶莒、茶釜、茶碗、茶橐、散茶、粗茶、饼茶中,已物化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民众“不可须臾离”的茶之“道”。而且我个人还以为:陆羽《茶经》里不但有茶道,也有煎茶技艺,也有茶文化,也有茶人,也有茶器,也有茶具等,只要我们细心体味,一切无不具备,《茶经》之所以成为茶学著作的一座丰碑,也正因如此。

正因为陆羽《茶经》是一部论道之作,因此也遭到了后世某些学者的诟病,并对陆羽将茶著作置于六经之列颇多微辞,在这些人眼里,存在于寻常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中的“道”,是不能以“茶道”称谓的,充其量只能叫做“茶艺”。如明·李维桢《茶经·序》:“而以拟‘经’之故为世诟病,鸿渐品茶小技,舆六经相提而论,人安得无异议!”茶圣如陆羽者遭遇尚且如此,后世茶人所面临的种种尴尬也就在所难免了。

还是引用陈文华先生《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的原文作为本文的结束: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克服,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

描写茶道的诗句 (二)

贡献者回答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什么样的`诗句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描写茶道的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茶道的诗句 篇1

1、品茗谈天地,赏花语人生。

2、一天无空座,四时有香茶。

3、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

4、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

5、竹炉汤沸邀清客,茗婉风生遣睡魔。

6、玉碗光含仙掌露,金芽香带玉溪云。

7、香茶一杯解乏力,吉语三句暖人心。

8、山径摘花春酿酒,竹窗留月夜品茶。

9、碧螺壶中香扑面,绿茶盏内味如春。

10、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

11、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

12、七度卢仝碗,三篇陆羽经。

13、浅杯茶,满杯酒。

14、莫干清凉世界,竹荫十里茶香。

15、客来能解相如渴,火候闲评坡老诗。

16、为公忙为私忙忙中偷闲喝碗茶去,做人苦做事苦苦中作乐拿付牌来。

17、识得此中滋味,觅来无上清凉。

18、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19、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

20、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

21、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22、空袭无常盅客茶资先付,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

23、来路可数歇一刻知味,前途无量品一杯何妨。

24、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25、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26、为品清香频入座,欢同知心细谈心。

27、瓦罐煎茶烧树叶,石泉流水洗椰瓢。

28、水流清影通茶灶,风递幽香入酒筵。

29、柳井有泉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30、壶在心中天在壶,心在壶中地在心。

31、喝口清茶方解渴,吃些糕点又充饥。

32、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33、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24、酒醇饭香茶浓,花鲜月明人寿。

35、酒醉英雄汉,茶引博士文。

36、羹香怀帝德,茶色虑民灾。

描写茶道的诗句 篇2

1、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苏轼》

2、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寒夜》

3、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文征明》

4、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西塔寺陆羽茶泉》

5、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无闷催雪》

6、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首夏山中行吟》

7、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望江南超然台作》

8、豆蔻连梢煎谨备颤熟水,莫分茶。《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9、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1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11、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12、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煎茶》

13、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题山居》

14、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雪中偶题》

15、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描写茶道的诗句 篇3

1、行来宾客奇茶味,睡起儿童带簟纹——唐·章碣《夏日湖上即事寄晋陵萧明府》

2、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唐·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3、何时来煮饼,蟹眼试官茶——宋·黄庭坚《次韵张仲谋过酺池寺斋》

4、自汲松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宋·杨万里《舟泊吴江三首其滚帆一》

5、写就茶经,注成花谱,何事西东——宋·赵善括《柳梢青·用万元亨送冠之韵》

6、蒸茶复刈麦,俱及谷雨前——明·蔡羽《思田园(三首)》

7、茶山春物近,那得共追寻——宋·蔡襄《大湖驿祥败寄建州同年窦职方》

8、相思忽成梦,久不到茶窝——宋·连文凤《二月晦日怀林处士》

9、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苏轼》

10、千室绮罗浮画楫,两州丝竹会茶山——唐·曹松《春日自吴门之阳羡道中书事》

11、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2、麴生可论交,正自畏中圣;年来衰可笑,茶亦能作病——宋·陆游《烹茶》

13、笺画史,修茶具——宋·周密《满江红·寄剡中自醉兄》

14、晓桉三杯后,闲烹北苑茶——宋·祖无择《袁州庆丰堂十闲咏》

15、茶烟细杂玉炉沉,研影净涵金井渌——宋·陈起《答熟庵》

16、诗成始觉茶销睡,香尽翻嫌酒带醺——宋·张景脩《宿清溪安乐山》

17、瓜冷霜刀开碧玉,茶香铜碾破苍龙——宋·陆游《七月十日到故山削瓜瀹茗翛然自适》

18、水波糊纸阖,春乳泛茶瓯——宋·赵汝鐩《雪中寻僧》

19、泉关茶井当犹惜,火养丹炉看独频——宋·林逋《和酬泉南陈贤良见赠》

20、更须南去共舟楫,竹火江茶谭夜禅——宋·李石《送叔规》

21、联句逢秋尽,尝茶见月生——唐·贾岛《再投李益常侍》

22、石上菖蒲未见花,蒙顶茶牙初似觜——宋·梅尧臣《送崔黄臣殿丞之任庐山》

23、草屦春游倦,茶瓯午睡清——宋·江公著《玉泉庵》

24、春酲茶可解,诗病药难痊——宋·赵希迈《酬陈校书见寄》

25、筑底空山谁办此,留君只有石边茶——宋·洪咨夔《次韵游龙门十绝》

26、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宋·徐集孙《中元》

27、渴雨旋倾茶作碗,护霜新织翠成笼——宋·韩元吉《次韵余寺正瑞香花》

28、双井茶芽醒骨甜,蓬莱香烬倦人添——宋·杨万里《晚兴》

29、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宋·林逋《监郡吴殿丞惠以笔墨建茶各吟一绝谢之·茶》

30、功名了,却茶烟琴月,慢慢东山——宋·詹玉《八声甘州·寿张尚书》

31、宿火温茶箧,明灯转素书——宋·张耒《冬日书事二首其一》

32、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清·纳兰性德《沁园春·梦冷蘅芜》

33、今宵拚饮椒花酒,醉后烹茶自赏音——宋·杨公远《十二月二十九夜大雪三首其一》

34、犬牙舂米新秋后,麦粒烝茶欲社天——宋·苏辙《复次烟字韵答黄大临庭坚见寄二首其一》

35、仙掌峰前仙子家,客来活火煮新茶——宋·白玉蟾《九曲櫂歌十首其一》

36、花月病怀看酒谱,云萝幽信著茶经——宋·释惠崇《句》

37、茶市逢山客,枫祠祭石郎——明·高启《次韵过建平县》

38、养生肯羡葛洪砂,醒困还评陆羽茶——宋·董嗣杲《题意香壁》

39、天高且作茶星现,地迥行亲海月辉——宋·度正《上茶使赵伯川》

40、寄墨虞卿著书喜,不教茶到恐妨眠——宋·晁说之《次韵师川郎中寄墨长句》

41、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唐·李郢《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42、明日雪晴乡社去,辛盘随俗点春茶——宋·吴泳《客中和程丞相雪》

43、采茶惊雉鹧,护橘趁狨狙——宋·蔡交《洋州》

44、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宋·苏轼《赵德麟饯饮湖上舟中对月》

45、郝源北苑大云际,尽入吉山茶椀中——宋·释慧空《送茶化士》

46、饮茶胜饮酒,聊以送将归——唐·张谓《道林寺送莫侍御(一作麓州精舍送莫侍御归宁)》

47、烹茶自汲水,何事不清幽——现代·陈独秀《游虎跑》

48、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现代·朱德《云雾茶》

49、惠能铁叶漆布,瞿昙金棺茶毗——宋·刘克庄《释老六言十首其一》

50、旧抄题作茶山集,每恨不多看易穷——宋·赵蕃《途中阅曾运使所况文清集得四绝句寄之》

51、且容晴梦泊鸥沙,传话茶头莫点茶——宋·方岳《访恭率翁不值》

52、新觞曲引诸溪水,旧寺岩垂几树茶——明·徐渭《兰亭次韵(相传萧翼窃《兰亭记》掀阅,百花》

53、风卷渥洼来汗血,天开井络得茶星——宋·度正《谒茶使》

54、山茶花白野棠红,谇语纷纷雀闹丛——宋·舒岳祥《二月初三日曝睡》

55、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唐·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56、茶烟映山起,酒旆傍堤斜——宋·陆游《湖山》

57、灌菊增花蘤,煎茶得味深——宋·刘黻《横浦十咏·湛泉》

58、主人清到骨,相对只杯茶——宋·叶绍翁《和葛天民呈吴韬仲韵赋其庭馆所有》

59、绣帘不隔茶醾月,香影无人自入楼——宋·王镃《深春》

60、湖云侵卧位,杉露滴茶床——唐·朱庆馀《题任处士幽居》

61、玉山冰水是吾家,城郭屡过三姓茶——宋·赵蕃《途中阅曾运使所况文清集得四绝句寄之》

62、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唐·李咸用《访友人不遇》

63、所好煎茶外,烧香过一生——宋·葛天民《简赵紫芝》

64、功用虽非药,风标正似茶——宋·舒岳祥《松花》

65、蓬莱云近绮疏明,鹤砌分茶午梦晴——宋·魏了翁《再和招鹤》

66、煮壑充茶碗,烹龙送酒卮——宋·苏泂《夜读老杜星月诗二十首其一》

67、蜀冈茶味图经说,不贡春芽向十年——宋·晁补之《扬州杂咏七首其一》

68、安得长者车,茶饼写襟抱——宋·陈造《谢袁起岩使君借贡院居》

69、帘下孤灯删草奏,窗间叠嶂读茶经——宋·四锡《暇日偶题》

70、岸帻影边茶正熟,投壼声里日初长——宋·陆游《命驾》

71、好事每供梅月水,清斋长试谷前茶——明·袁宏道《别王百谷》

72、拟絮怜才逸,充茶觉味甜——明·陆容《次韵杨考功雪中见寄》

73、喜经茶园头,艳见莲岳处——宋·项安世《二十日步上方广寺观莲华峰云气异甚》

74、洞口樵人谁语汝,茶过相遇更相过——宋·何澹《萝衣洞》

75、上到茶坡又栗坡,唐筇倚倦碧嵯峨——宋·程公许《过茶坡栗坡回望平川杳霭》

76、仙客相逢更潇洒,煮茶烧竹夜谈玄——元·王冕《玄真观》

77、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唐·许浑《送段觉归东阳兼寄窦使君》

78、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宋·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

79、将出必用茶饮,欲登先须道装——宋·邵雍《小车六言吟》

80、压酒移溪石,煎茶拾野巢——唐·皮日休《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奉题屋壁》

描写茶道的诗句 篇4

1、薪拾纷纷叶,茶烹滴滴泉——唐·贯休《赠灵鹫山道润禅师院》

2、春事初移柳,人家未摘茶——宋·陈造《圩上》

3、彭生作赋茶三片,毛氏传诗酒半升——宋·无名氏《嘲毛炳、彭会》

4、更续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宋·苏轼《虎跑泉》

5、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宋·陆游《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後著花不已》

6、睡过午阴茶乳白,醉馀霜桧藓花苍——宋·程少逸《月珠寺明月楼》

7、汗青未绝茶经笔,那暇投文吊战场——宋·陆游《初夏》

8、甘寝每憎茶作祟,清狂直以酒为仙——宋·陆游《题斋壁》

9、琼裾翠裳佩九霞,赐我羔酒龙团茶——宋·赵必象《生朝觞客即席用韵》

10、当山不掩户,映日自倾茶——唐·李嘉祐《奉和杜相公长兴新宅即事呈元相公》

11、饭馀睡相魔,啜茶即退舍——宋·董嗣杲《江城忆游庐山逢隐者》

12、好在茶青竹,青青十百竿——宋·赵蕃《挽曾仲躬侍郎三首其一》

13、一棹烟波震泽空,笔床茶灶满青风——宋·孙锐《过震泽别业次壁间韵》

14、潏潏药泉来石窦,霏霏茶蔼出松梢——宋·林逋《湖山小隐二首其一》

15、茶葡胜饮酒,禅语当论文——宋·真山民《夜话无上人房》

16、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17、句向闲中觅,茶因醉后呼——宋·徐玑《登横碧轩继赵昌甫作》

18、莫以停舟依酒旆须敲火就茶铛——明·王人鉴《夜宿慧山下和俞孺子》

19、赵州道个吃茶去,一滴何曾湿口唇——宋·释云岫《与大知客》

20、想得山中无寿酒,但携茶到前——宋·姜夔《寿朴翁》

21、消忧须酒圣,破睡问茶经——宋·李洪《东嘉倦雨遣兴有怀浙右兄弟二十韵》

22、币帛奉陈先盥洗,茶瓯初献谨焚香——明·同庵简公《钟山法会诗(八首)》

23、茶炉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宋·陆游《山行过僧庵不入》

24、药杵声中捣残梦,茶铛影里煮孤灯——唐·李洞《赠曹郎中崇贤所居(一作上崇贤曹郎中)》

25、山笼输茶至,溪船摘芰行——明·高启《送董湖州》

26、白足闲相问,蕉溪一供茶——宋·刘黻《飘零》

27、凫鼎煎茶非俗物,雁灯开卷惬幽情——宋·陆游《拥炉》

28、不离链药煎茶屋,便坐吟诗看雪厅——宋·王禹偁《移入官舍偶题四韵呈仲咸》

29、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明·浦瑾《闲居漫兴(五首)》

30、入馔春烧笋,分灯夜作茶——宋·方岳《山居十首其一》

31、苦笋烹胜肉,新茶嗅醒脾——宋·方回《首夏二首其一》

32、要果逡巡种,思茶逐旋煎——唐·吕洞宾《通道》

33、芹宫屡挥麈,竹院几烹茶——宋·楼钥《鲍潮州挽词》

34、茶收顾渚旗犹卷,酒贳乌程蚁半浮——宋·陈舜俞《过平望驿有怀湖州李使君二首其一》

35、一张彭泽琴,一瓯阳羡茶——宋·叶茵《枕簟入林僻花瓜留客迟十韵》

36、清斋饭罢一瓯茶,静听山蜂报早衙——宋·王镃《春日即事》

37、著底香心真蜡色,似留赏客欲分茶——宋·史铸《玉瓯菊》

38、惟于试茶并看画,以此过从不知几——宋·文同《送通判喻郎中》

39、拂床展卷呈诗稿,炙盏分茶当酒杯——宋·华岳《赠楞枷老瑛上人》

40、险韵忽拈真寡和,茶烟起处屈高轩——宋·王柏《和易岩雪》

41、盐收蜜渍饶风味,送与山僧下夜茶——宋·陆游《杂咏园中果子》

42、涧谷饶春十,烹茶近石池——宋·释永颐《次韵伯弓值雨见留》

43、茶具笔床陪语笑,未妨日饮慰还乡——宋·陈造《次韵严文炳兼简张守二首其一》

44、纵使玄沙言未彻,相逢且喫赵州茶——宋·释了演《颂古九首其一》

45、焚香细读斜川集,候火亲烹顾渚茶——宋·陆游《斋中弄笔偶书示子聿》

46、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宋·陆游《题老学庵壁》

47、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宋·苏轼《句诗二句》

48、茶山与东莱,三诗映圭璧——宋·许月卿《箕山》

49、煮茶剥芡对炉薰,遮莫白驹隙中过——宋·杨万里《谢丁端叔直阁惠永嘉髹研句容香鬲》

50、韩郎老矣情怀,鬓丝禅榻,花落茶烟湿——元·王寂《大江东去·芳姿蕙态》

51、一瓶茶外无祗待,同上西楼看晚山——宋·赵师秀《句》

52、和林匹马百斤茶,羸小如羊不受挝——明·陆釴《次韵文量留别之作时文量有表马之役(三首)》

53、红红白白共枝荣,怪底山茶有宁馨——宋·郑清之《南坡口号十八首其一》

54、速宜力置竹叶酒,不用更瀹桃花茶——宋·陆游《题徐渊子环碧亭亭有茶山曾先生诗》

55、从此重阳课茶事,不携儿女只携僧——宋·苏泂《九日宝林塔中作》

56、满院茶香敲句稳,一帘花影韵琴清——宋·刘爚《上陈县尹》

57、茶罢日长消睡处,案头一卷乐天诗——宋·俞桂《夏中即事》

58、石崖采芝叟,乡俗摘茶歌——唐·韩偓《信笔》

59、酒罢茶余思兀然,未能除得旧琴缘——明·唐寅《临流试琴图》

60、日午槐阴低转,茶瓯罢、清风顿生双腋——宋·无名氏《声声慢·梅黄金重》

61、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唐·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62、苔污断阙石,茶注彭亨鼎——宋·高似孙《桐柏台夜作》

63、端能发茶色,博亦资农利——宋·蔡襄《圣泉》

64、遥知近爱金山好,江水煎茶日几升——宋·苏辙《游净因院寄琏禅师》

65、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近代·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66、谪堕修茶经,政坐一念起——宋·方岳《答费司法》

67、扫叶烧茶鼎,标题记药瓶——宋·徐照《山中》

68、秋波娇殢酒,春笋惯分茶——宋·史浩《临江仙·忆昔来时双髻小》

69、清斋偶阻花前醉,且把茶瓯当酒杯——宋·吴芾《上七斋素不饮》

70、脱粟幸可饱,苦茶宜活煎——宋·程公许《题夹江冯临父玉山庄图》

71、渔阳草树不逢茶,柳外春声听掺挝——明·陆釴《次韵文量留别之作时文量有表马之役(三首)》

72、润畦舒菜甲,暖树拆茶枪——宋·黄公度《春日怀王庆长》

73、前曾乘小醉,访尔一瓯茶——宋·徐玑《寄陈西老》

74、茶供同桑苎,香闻共补陀——宋·赵蕃《子进子仪过予山居子进有诗次韵呈子进兄弟二》

75、曾到未到俱吃茶,不在沾唇眼便花——宋·释慧远《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一》

76、春沟水动茶花白,夏谷云生荔枝红——当代·金庸《段正淳写与王夫人(段誉途中所补)》

77、茶枪早翠吟魂适,蔗境馀佳渴肺知——宋·宋祁《旬休》

78、铭架镇法鼓,诗碑记煎茶——宋·洪咨夔《入山》

79、借问覆舟人,何如吃茶处——宋·项安世《茶灶》

80、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宋·吴文英《无闷·催雪》

描写茶道的诗句 篇5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

4、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5、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6、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7、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8、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1、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

12、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13、无缘亲至范公亭,也记名言座右铭。

14、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15、明月楼高谁独倚,君忧天下芳草青。

16、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7、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18、河里无鱼水自清,疾风劲草子阳名。

19、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2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23、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24、长信宫中草,年年愁处生。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

2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禅与茶道 (三)

贡献者回答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

一、茶事以禅道为宗

著名的一休禅师有过这样的论说:茶应合乎佛法妙道。将禅意移入点茶,为众生而自观心,如是行茶道。

“茶事以禅道为宗”,揭示了茶道的根源。茶道不是游戏,不能作为慰藉玩乐来学习,而是以此来真正地磨炼自己的心。茶有礼法,还不止有礼法这形式。那种礼法归归根结底,贯穿着本来空无的真理。点茶,点是镇静、休息的意思。点茶是让心镇静,断除一切烦恼妄想,显出自己的本心、本性,到达本来清净无垢的境界。

“一切茶事所用之处,皆同禅道。自无宾主之茶,体用露地、数寄、馆乃至其他。处处无非禅意。究其详情,应知此意”。举出茶事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词,都从禅语中来。在茶道深处品味那禅语的奥妙。

“无宾主之茶”是指主客都以无心的境界来行茶道仪轨。

“体用露地”,《法华经》:出三界火宅,坐于露地。《法华经文句》:见惑虽除,思惑犹在,不能名露地。三界思惑尽,方可名露地。体用的体是指本体真空,即我们的本心、本性所显露之处。茶心,也是真空。茶心什么也没有。无我无心,并且随时随地地无心点茶,便是妙有的真髓。

关于“数奇”有很多解释:1、是喜欢数寄的发音。2、数寄的字义有“数多寄心”。3、数寄的寄取自于奇,不能除尽,是不完整、不匀称的。4、“数寄屋”称为空屋,是闹尺空的意思和本来皆空、本来无一物等禅语相通。

“佗”,表示事物的不足状态。用禅语来说就是知足。事物不足之处反面满足,知足而乐。把一个人简素清寂乐于茶道称为“佗茶”。佗之茶,以枯淡,朴素以及“和敬清寂”为其精神,而禅的精神蕴涵在茶的形式中。

点茶的极意是了解自性,唯有和茶道成为一心一体,才能进入茶之三味。茶道中茶三味,并不在于品茶本身的味道,而在于心境达到杂念不起,无我,无心,显露自己本来面日的境界。茶本无形,其灵魂乃是禅道。它只是随缘而起。在茶道的深处品味那禅语的奥妙,便会明白茶味和禅味原是一体。

举行茶的礼法、礼仪是为了明了佛之妙法。茶道(禅茶)的真正精神就是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依禅茶而悟道,是以佛法为本,茶礼为末。由礼茶知真茶,礼茶之本为禅味真茶。

二、茶事乃修行之事。

“夫茶道原瞎弯哪意,不选器之好坏,不论点茶场所之大小,唯取茶器入三昧,修行观本性”。

茶事也不是指点茶喝茶的方法,而是指处理茶器以做好心理准备。即进入所谓的茶三昧,直至达到不起杂念、无我无心的境界,显露自己的本来面目——真正清净无染的佛心。观佛性是茶事修行的主题。

“借茶事修行求自性,别无其他。主一无适,只以一心取茶器入三昧。若取茶勺,心只在茶勺,更无丝毫余念,始终在取。若放茶勺,心亦如前,但只专注于放。不仅仅限于茶勺、取放一切器物,一如上述”。这里所说的取放茶器的无心,完全达到这一点,就是茶之三昧。

“主一无适”是只限于一件事,一心地进入三昧状态。例如,取放茶勺时,只限于一个茶勺,必须使自己和茶勺成为一体,直到进入不带丝毫自我感觉的境界。自己的心随着器物的取入,由此至彼,自然而动。这种移动之心,必须是毫无造作的。心停留在一处而不移动,就不能说是三昧修行。有禅语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无心地使用磨码茶勺,无心地放置茶勺。取一个器物时,手仍然是无心地动作,心也由此向彼地转动,这是茶事的妙趣,是修行的核心。

“三昧乃梵语,译为正受。不管何事,一心专于一处。远法师云:夫称三昧者,专思寂相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相寂则气虚神明。气虚则智恬。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会一而致用也”。

“正受”意有等待、等至、止息、寂静等,心专注于一境,止息所有烦恼,并且因为无心而清净无垢。如此,便能够如明镜,照出万境。

“远法师”慧远法师。慧远法师将三昧分成“思”和“相”。思是主观的,相是客观的。主观的思专一了,客观的相便会寂静,如实地被主观照取,保持相的原本形态。这种主客一体的道理可用神朗和智恬来说明。神朗是精神明朗心情明快、舒畅。智恬是智慧虚恬之意,指智慧的清虚纯净。

“以茶器之取放而观(本心),直接教人坐禅工夫。坐禅非止静默而坐。故,去来坐立,均行坐禅要法,茶事亦如行住坐卧,修行不懈怠”。慧能的大弟子: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只要无我无心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由此至彼地做好,便是佛法极意。茶道的精神也是无我无心地达到道之极意。

“坐禅观法,易起龟毛兔角般无量烦恼杂念。唯以深厚工夫将之压住,使其余念不起。然而工夫之念烦恼之念易以混同,故生纷扰之忧。茶道却不同,活动肢体,处理器皿,故心亦寄托于此,不被他情所夺,且不难尽至。此乃出自一休禅师妙智”。

三、茶意

“茶意即禅意”。因为了悟禅意,而了悟茶意。“若不知禅意,亦不知茶意”。

“禅定之要”是指心不动。心不被外界所夺,内心清净不躁,禅茶也要无我无心地沉静下来。

“本来禅机”是说无心的活用。机是“弹跳”,是无心应物而现的灵活作用。如毽子落在地上,因反弹之力而弹跳。又如吊钟撞在树上,自然地发出声音,也是一种“弹跳”。如电光石火般的活用,就是本来的禅机。

禅茶是依据禅觉悟无我无心的境界。要珍惜光阴,尽早悟道,以无我无心的境界,所作所为全部自由自在,充满禅茶无碍三昧的妙味。

四、茶器

“禅茶之器物,非美器,非宝器,非古器。以圆虚清净之心为器。以此清净一心为器,乃禅机之茶。不论器物好坏,断除善恶邪见,于己之心索得实相清净之器”。禅茶的茶器是自己的本来清净之心,称为圆虚。圆虚是指圆满如虚空,遍一切处。禅家常显示一圆相,称之为大圆镜智,真空无相之本体。因为是不可思议的存在,所以,禅的宗旨就是要觉悟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身来说,这一点的体现就应该说就是禅机的灵活作用。觉悟了自己清净心的人,其平常动作处处体现着佛做、佛行,没有丝毫的分别心,无为自然地应人接物,如电光石火般敏捷,那就是“禅机之茶”

“一心之器,非人陶铸而造。天地自然之器,阴阳日月,森罗万象,百界千如,具足一理”。天地万物都是实相清净的茶器。此即天地自然之器,“法尔自然”。天高地低,太阳永远东出西没;春天,芽发叶生;秋天,叶落果结;夏天热冬天冷,是天地自然无伪的景象。这景象就是诸法实相、实相无相,也是“虚灵不昧之佛心”。不明此理,而以浅薄的人间下智做种种分别,起种种妄想,遮蔽了真如的灵光。

“阴晴之间,光在闪耀。天空本有,一轮明月。”努力走进禅茶之门,不知不觉之间,心会沉静、纯净下来,自然会成为美器,本来的清净之心必会显现。

“乃天地同一,圆虚清净之宝器,亦为禅茶之机。古瓯陈器,非常奇玩,相对有何价值”。佛法的主体是讲因果因缘,从时间上来说因果,“因必生果”。如果从空间上来说,自己一个人不能生存,必须受全社会的恩惠。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圆虚清净才是禅茶的栋梁。心中没有任何障碍,法尔自然地回到本有模样,便是禅茶的灵活作用。

五、露地

“观今之世俗,称茶事之庭院为露地,实乃与露地本间相去甚远。原意之露地,露为训读,地乃为心。此乃显露自性之意。断一切之烦恼,露真如实相之本性,故称为露地”。

利休:露地之表,犹如松叶。不见纤尘,清净无染。

《金刚经》: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是分别之心看世界,那是不真实的世界。不对世界做世界是非之相,那就是真世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有所住,那是妄心,如果心无所住,真正是无我无心,本心、本性、实相清净之心、真空妙有之相便会自然显现。

泽庵禅师:万事之行,不生欲行之心,若生,心便止于其事。因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于生心之处止心,手亦不行,若行便止其处。心生其处,同时而不止其处为诸道名人所说。止心生执著,堕轮回 。止心为生死符。看花红叶绿,生看花红叶绿之心,看花红叶绿之心却不止花红叶绿也!

慈圆有歌道:柴门花香任其香,世人看此空遗憾。

花无心地香着,我心停在花上注目看啊,身被香染,心却遗憾。所见所闻,心不留止一处,乃至极之事。

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1.古代《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茶禅之道的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真谛。每一个人,都是一片茶叶。只有投入沸水,将小我提升为大我,将大我转化为无我,才能留下一份经久弥醇的余香。

2.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以出世的品格标举着普世的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是传统的儒、道、释最高的修身养性的境界,通过茶道禅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典型运用,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范本。

3.“茶”字的字型是“草木之中有一人”,即人在自然之中。“人非有品不能闲”。只有有品之人,才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 (《红缕梦》中妙玉论饮茶)品茗,其妙处正在于“品”。饮酒为“醉乡”,品茶为“醒乡”。从“醉乡”中觉醒过来,进入清纯的“醒乡”,才能体验人生,品味人生。

4.“佛法存于茶汤”,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禅意,吃茶时吃茶,将我们的身心安住于当下,同时终日吃茶不沾一滴水,洒脱无执,即可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化为永恒,“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茶禅一味”的三昧。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佛法、禅机,人生的妙谛,尽在区区的杯茶之中了。

茶之韵 茶道精神 (四)

贡献者回答一、茶道精神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

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尽管"茶道"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

么是茶道呢?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

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

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

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

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

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

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

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

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

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链纯乱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 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棚档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

~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

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

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

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

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

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裤谨,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

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四规是日本茶道精神,几百年来指导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受日本茶道的启迪,近几年来,中韩两国也都试

图从文化根源中,寻绎出自己的茶艺精神,成果斐然。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

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

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

陆羽茶艺中心:『美津、健康、养性、明伦』。

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茶艺业联谊会为茶艺推广先锋,分则各据据点,推广茶艺文化;合则统筹规划,汇办全国活动,

发展茶艺,其功甚伟。惜该会至今尚未新拟统一之精神,故仍以草创期精神为探讨依据,中华茶艺业联谊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手册

言明以『静』、『美』为营构理念,以社会众生为诉求对象,引导民众进入清净桃花源,人茶室的营构理念退居次要地位,属创始期

茶艺文化,不似近年,各出心裁,特色明显。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清、敬、怡、真』是中华民国茶艺协会的精

神,发表于民国七十三年十二月会员大会,据该会理事长吴振铎释义如下:『清』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

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

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

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

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

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

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

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俭德行事,

臻于真 、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陆羽茶艺中心:『美津、健康、养性、明伦』陆羽茶艺中心茶思想是林荆南制定的,文中要旨如下:『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

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器

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所用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合于秩

序,治茶时必须从容中矩,连而贯之,充分颢示幽雅的律美,造成至佳的品茗气氛。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

功败矣,遑论茶德。

『健康』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意的。推广饮料,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

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养性』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源,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

『明伦』茶之功用,是敦睦人际关系的津梁。今举茶为天伦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宜、

君敬、臣忠)。

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高雄市茶艺协会七十四年元月十九日,理事长叶荣裕的大会颂文,该会精神如下:

『茶道中庸化』思想的一贯,动作的适中,致中和,允执厥中,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如何在迟速之间把握中庸之道。

『茶道主性俭』陆羽在茶经上说:『茶之性俭。』又说:『茶,行优而有俭德者饮之甚宜。』易经卦文:『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以

禄荣之。』…。我茶道中人率先戒绝奢侈,扬弃华服美饰,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则俭能养廉,俭能建国,其理自明矣。

『茶道贵养气』际兹文明行将被人欲淹没之时,吾辈心智更应受茶之涤清,而振奋正刚正大的浩然气,以中华民族礼义廉耻的道统,

来作中流砥柱,则中兴有望,复国可期。

『茶道善品味』茶之味至甘,其性至和,善饮之余,当能啜苦咽甘,转移风气,振奋人心,励志报国。

二、中国茶道与道家

第一节 天人和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

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

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

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

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

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

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

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

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

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

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

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第二节 中国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

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

才合一"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

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

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

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

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

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

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

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

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

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

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

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三、中国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月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

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

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

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第一节 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

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

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

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

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

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

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二、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 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

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

"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

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

"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

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

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

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三、"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

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

帮助。

茶联四幅

1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2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3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4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陆羽泉联

茶诗四首

1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2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 失题 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4 茶与中国文化发展 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第二节 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

"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

的慧性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

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

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会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

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

"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

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诗茶人喜爱的座

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

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

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

同存,不依大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大摩来否。

四、凡人的茶道

茶道是好东西,按照茶道的要求来饮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绝对是好处多多的。但是我们老百姓平时并没有多少可能按照茶道在规

则来饮茶。我们平时饮茶时可以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列举如下,试做为我们的"凡人茶道":

1.水与茶的比例。直接的反应就是茶的浓淡。浓淡要合适才好,使我们能够品赏到茶的色和香,同时,适当的浓淡对于茶叶中的

物质的浸出是有影响的,这不但影响到茶水的色、香,也影响到茶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浓淡可以科学计测,但是平时没人去理会这

一指标的,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浓。大致上说,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重量比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叶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两克。

2.泡茶的水温。对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温,应视不同类茶的级别而定。但是我们经常不注意这一点,总喜欢用很烫的水

来冲泡。一般说来,红茶、绿茶、乌龙茶用沸水冲泡还是较好的,可以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绿茶,如

龙井茶,应用80℃~85℃的开水冲泡,使茶水绿翠明亮,香气纯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时间长短。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钟左右。泡久了不但茶

一期一会是什么意思? (五)

贡献者回答会者定离,逗雹敬一期一祈的下一句是勿怀忧也,世相如是。这就是一整句禅语了。意思是经常见面的人一定会有别离离散的时候,世事无常变化莫测,这天下不会有不散的宴席,所有又叫做一期一会。

前半句出自于涅槃经,后面的出自于遗教经,人生就好像一大片森林肆凳,有的人走了出去,从此它们就再也不能够相见了,关于这句禅语不同的人有些不同的理解,一期是一生的意思,一期一会摒弃了自身的执念,能够心无杂念的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山慎,相遇不易,应该把与每个人的相遇当成一生一次的缘分。

道理:

人生就像是一片森林,有的人走了出去,他们再也不能相见;而那些迷路的人终究会相遇,因为即使森林再小,也会迷路。

日本茶道中有一个词叫做“一期一会”,意思是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够和对方见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

有时候,你和一个人的相遇可能是命中注定,哪怕一生只见一次,也要好好珍惜,温柔地相遇,温柔地离别,不留遗憾。可能你现在心里的这个人,你们上辈子就见过了,这一生的相遇不过是久别重逢。有些人,你见到的第一面,就好像认识了很久,说不上来的感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茶恩阁关于关于茶道的禅语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

转载请注明来自,本文标题:关于茶道的禅语
本文地址:https://www.entea.com.cn/cyzs/6023.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