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茶恩阁 > 茶百科 > 茶的过去和现在;茶从古至今的变化

茶的过去和现在;茶从古至今的变化

浏览数:

行业知识:茶史的发展 (一)

行业知识:茶史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点滴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档盯猜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的茶行型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茶说 --- 茶史的发展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则岁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从晋到隋,饮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但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大唐帝国建立以后。唐代饮茶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唐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

2、饮茶的兴盛还与唐朝政府颁布的禁酒令有关。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战乱所造成的农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丧失,使得唐中期以后的粮食十分匮乏,而造酒却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唐肃宗于乾元元年颁布禁酒令,开始在长安禁酒,这便使许多嗜酒而不得饮的人转向饮茶,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

3、唐代饮茶的兴盛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大盛以及科举制度、佛教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以前的饮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随着饮茶的蔚然成风,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这一变化在饮茶是一件大事,其功劳应归于茶圣陆羽。

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但比唐人更为讲究,制作也更为精细,而尤为精细的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宋代饮茶虽以饼茶为主,但同时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铸茶、双井茶和径山茶,散茶尤为文人所喜爱。在饮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盏

用开水冲注,再充分搅拌,使茶与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现乳状,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

明清时代的饮茶,无论在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显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使之成为盛行明、清两代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绿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类茶,从而奠定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

四、衰落阶段。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叶有不少的宝贵经验,并为世界各国发展茶叶生产作出贡献,但由于解放前腐败政治的统治,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发扬和利用,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排挤和操纵下,日趋衰败

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开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标准新茶园,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了大批低产茶园;同是注重建设茶场和茶厂,实行科学种茶,培训茶叶科技人员,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这一阶段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1970年,这20年基本上以垦复、发展、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这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而茶叶产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阶段是1970后,这一阶段的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完善制茶工艺。进入90年代后,名优茶生产异军突起,种类繁多,不但恢复生产了许多历的名茶,还创制了种类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纪的饮料大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二)

茶的起源于唐朝的茶,兴盛于宋代。

国是茶叶的故乡,全世界最早的茶叶也就出现在中国,茶文化历史深远悠久。

起源于唐朝的茶,兴盛于宋代,或许也可能是在宋代开始,就有史书记载关于茶叶方面的相关资料记载,“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便成宽让为了开门的七件事,也证明了茶叶的流行程度以及备受大家喜爱的程度,全民喝茶在那碧培时候也真正掀起悔巧唯了一股热潮,从宋代开始流行起来的一款茶,大家也有通过不懈的努力研究茶叶方面的相关知识。

发展至今,人们对于茶叶的品种、分布区域、冲泡方法、冲泡茶具等已经了如指掌了,在我国,茶叶界的发展,也对全中国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人都喜欢喝茶,国外友人也有不少喜欢喝茶的茶友们,大家一同分享着喝茶的喜悦,一同谈笑风生,喝茶,便成为了无分国界的美事了。

古时喝茶和现代到底有多大不同 (三)

从古至今,茶似乎都成为了文人雅士,伯乐好友之间的最常见的文化,茶文化辗转至今,从前辈祖先的喝茶文化习俗中,现代人也一直变化着不同的喝茶方式。相信很多人,在众多古装电视剧中也看见了很多喝茶的场景,但是这些由现代人从古代演化而来的喝茶方式,和古代纯正的喝茶方式究竟有多大的不同呢?

其实,现在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古人喝茶,和现代人喝茶并无本质区别,用茶叶加入开水一冲,装进茶碗里就端上桌直接喝了。事实上,在明代之前,古代茶叶的喝法可知轮裤以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煎茶、点茶、泡茶等等一系列,可谓是眼花缭乱,步骤也是相当复杂。

在宋代喝茶方式主要以点茶为主,主要步骤就是:灸茶、辗罗、候汤、熁盏和点茶,因此除了常备的茶具之桐肆外,我们还需要一个类似捣蒜奇的茶具,一个小茶辗,一个茶筛和一个茶筅。

一、炙茶

先把茶叶捣碎,用捣碎罐捣碎,然后再烤,烤到有茶香之后即可,千万不能烤焦。

二、碾罗

把烤香的茶叶放入磨盘进行碾磨,磨成粉末状。再进行筛选搭简,用带滤网的小簸箕。把细细的茶粉罗出来。这个步骤就叫碾罗啦。

三、候汤

把细细的茶粉放入茶盏,用水快速的将茶粉与水调成膏状。

四、熁盏

顾名思义,就是将盏拿去碳上烤的热热的,然后将上一步的茶膏分入盏内。

五、点茶

拿细细的毛笔一边沾水一边在盏内的茶膏上写写画画。此为点茶。

一共就这五个步骤了,古人喝茶,而不过分讲究色形味,可能更喜欢的是这个过程吧。点茶完之后,冲上热水,便是一碗好茶。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有朋至远方来,茶之敬之~

茶文化萌芽于何时?茶具及饮茶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四)

2000多年以前,春秋战国时期,茶文化的摇篮:巴蜀。而真正的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方法历史上的四次大的演变:1、煎饮法;2、羹饮法;3、研碎冲饮法;4、全叶冲泡法。 从网上给你找了一段文字,有兴趣可以看看:在唐代陆羽所著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茶具”指采茶、蒸茶、成型、干燥、封藏和记数的工具,而“茶器”则指生火、煮茶、烤茶、碾茶、量茶、盛水、取水、滤水、分茶、盛盐、取盐、饮茶、盛贮、清洁和陈列的用具。可见唐代的“茶具”与现在的茶具基本上没有关系,而唐代的“茶器”中的一部分相当于现在的茶具。 唐代对“茶具”、“茶器”的称呼一直沿袭到北宋,蔡襄在写《茶录》时仍然称饮茶器具为“茶器”。到了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图赞》时,才将以往被称作“茶器”的饮茶器具改称“茶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的茶具,从远古到唐宋时期,是产生和完备的过程;从唐宋时期到现在,则基本上是在逐渐精简,即从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器具皆备,发展为以饮茶器具为主。茶具的这个发展规律与数千年来中国饮茶孝姿烂方式的几次演变,即煎饮法--羹饮法--冲饮法--泡饮法,密切相关。 煎饮法是最早的饮茶方法。原始社会,人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便采食茶叶。这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振奋精神、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羹饮法是饮茶的第二个阶段。从春秋战国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册察像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到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在煎饮法和羹饮法这两个阶段中,农业文明色彩浓郁,中国茶文化尚未形成,采茶用具比较重要,煮茶、饮茶的器具则多与食具混用。由于茶具处于产生和缓慢发展阶段,所以茶具文化处于朦胧阶段。 冲饮法是饮茶的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大致出现于三国时期,唐代开始流行,宋代兴盛。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 má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成饼,饮时再加以炙烤,捣成末,冲沸水。这与今天饮砖茶的方法基本一样。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葱、姜、橘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到唐代,陆羽反对在茶中加入其他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只是在煎茶时要加盐,但要求“不夺茶味”。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到宋代,便以饮冲泡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之地外已很少见到。从唐人时兴的“煎茶法”到宋人时兴的“点茶法”,也可看出研碎冲饮法逐步确立的过程。成熟的冲饮法涉及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复杂程序,茶具自然繁多,而且分工很具体,使用很讲究。至此,茶文化和茶具文化已经形成,并达到了一个高峰。 泡饮法是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专采春天茶树的嫩芽,经过烘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炒青绿茶自唐代已有,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与今天流行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泡饮法强调饮茶过程本身的功能,以往冲饮法时的茶具自巧漏然省去了很多。泡饮法逐渐流行的过程,是中国茶文化和茶具文化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 历史地看,从远古到唐宋时期茶具的产生和逐渐完备,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唐宋时期茶具的繁复,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反映;唐宋以后茶具的逐渐精简,则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饮茶行为越来越普遍、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结果,同样是社会进步的反映。

茶叶的历史谁知道 (五)

茶的历史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历史渊源

据可查的大量实物证据和文史资料显示,世界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和茶树种植都传自中国。

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顷扰的。

在英毕渣国,有人说饮茶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

事实是这样的: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茶树,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

但是这些茶树种其实是英国人从中国偷过去种植的——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印度从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

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

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

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

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甘肃、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区。

茶树起源地总述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

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

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

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手乎悄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的就有10多株。

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

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

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

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发源时间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

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

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

提壶行酤。

汲水作哺。

涤杯整案。

园中拔蒜。

斫苏切脯。

筑肉臛芋。

脍鱼炰 鳌。

烹茶尽具。

哺已盖藏。

舍后有树。

当裁作船。

上至江州。

下到煎主。

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

傻索绵亭。

买席往来都洛。

当为妇女求脂泽。

贩于小市。

归都担枲。

转出旁蹉。

牵牛贩鹅。

武阳买茶。

杨氏池中担荷。

往来市聚。

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明白茶的过去和现在;茶从古至今的变化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茶恩阁的其他栏目。

转载请注明来自,本文标题:茶的过去和现在;茶从古至今的变化
本文地址:https://www.entea.com.cn/cbk/6234.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