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茶恩阁 > 茶百科 > 国外对茶叶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茶叶的研究现状

浏览数:

林智的论文专著: (一)

林智的论文专著:

最佳答案1.《中国茶树栽培学》(参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中国茶产品加工》(参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Economic Crisis in Tea Industry》(参编),Studium Press LLC, USA, 2008。

4.《种茶技术100问》,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5.2009-2010茶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Free Radical Scavenging Effect of Pu-erh Tea Extracts and Their Protective Effect on Oxidative Damage in Human Fibroblast Cells,J. Agric. Food Chem.,2006,54 (21) .

2.The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an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 Science,2004, 3(3&4).

3. Tea Plantation Industry and Trade of China, The Assam Review & Tea News,2002,91(8). 1 高密度石磨粉碎对绿茶理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谭俊峰; 彭群华;林智; 吕海鹏; 郭丽 食品科学 2010-09-01

2 ISO方法与常规方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总量及儿茶素组分上的差异比较 吕海鹏;林智; 谭俊峰; 郭丽 分析试验室 2008- 12-15

3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王力; 蔡良绥;林智; 钟秋生;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茶叶科学 2010-04-15

4 基于双磁法的茶叶悔友野中磁性物质检验的可行性研究 郭丽;林智; 吕海鹏; 谭俊峰; 邵青; 彭群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3-10

5 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谭俊峰; 金华强; 黄跃进; 彭群华; 邵青; 沈希;林智茶叶科学 2010-06-15

6 茶叶香气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王力;林智;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2010-08-01

7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甲基化分子修饰 吕海鹏; 孙业良;林智;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2010-08-01

8 全球茶叶市场现状和展望——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第19届会议的报告 封槐松; 陈宗懋;林智; 尹晓民 中国茶叶 2010-08-15

9 机制扁形名优茶加工工艺流程试验初报 郭丽; 谭俊峰;林智; 吕海鹏 中国茶叶 2009-03-15

10 东方美人茶和铁观音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钟秋生; 吕海鹏;林智;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2009-04-15

11 普洱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吕海鹏; 钟秋生; 王力;林智茶叶科学 2009-04-15

12 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研究 吕海鹏; 钟秋生;林智茶叶科学 2009-06-15

13 2003~2007年注册茶保健食品的情况分析 李靓;林智;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4-10

14 茶氨酸改善小鼠睡眠状况的实验研究 李靓;林智; 何普明; 韩铨; 阮征;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2009-08-01

15 超高压处理对绿茶汁品质的影响 陈小强; 苏丽慧; 叶阳;林智; 王川丕; 谭俊峰 食品科学 2009-09-01

16 花香型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 郭丽; 谭俊峰; 王力; 吕海鹏;林智; 邵青; 唐妙火 浙江农业科学 2009-10-11

17 UML在茶叶加工专家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 吴洁; 沈希; 金华强;林智告银茶叶 2009-09-10

18 茶叶中EGCG3″Me的分析方法研究 孙业良; 吕海鹏;林智; 黎星辉 茶叶科学 2009-10-15

19 超高压处理对茶多酚提取率和抗DPPH自由基活性的影响 谭俊峰;林智; 吕海鹏; 郭丽; 彭群华; 邵青 食品科学 2009-09-15

20 从茶叶抗病毒的研究——谈茶氨酸的生产与应用前景林智中国茶叶 2003-06-25

21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碧喊分变化研究 苗爱清; 舒爱民 ; 伍锡岳;林智; 胡海涛; 蒋迎 中国茶叶 2003-08-25

22 绿茶初制工艺对饮料加工特性的影响 尹军峰;林智; 谭俊峰; 袁海波; 俞光兵 茶叶科学 2005-09-30

23 绿茶初制工艺与饮料适制性的研究 尹军峰;林智; 谭俊峰 饮料工业 2003-07-30

24 厌氧处理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及其品质的影响林智; 林钟鸣; 尹军峰; 谭俊峰 食品科学 2004-02-15

25 茶多酚对蛋鸡生产性能、脂类代谢及蛋品品质的影响 楼洪兴;林智; 王友明; 卢福庄; 谭俊峰; 尹军峰; 杨钟鸣 茶叶科学 2004-06-30

26 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尹军峰;林智; 谭俊峰; 汤玉平 中国茶叶 2004-06-25

27 茶氨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林智; 杨勇; 谭俊峰; 尹军峰; 成浩; 杨贤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4-10-30

28 鲜叶微波杀青过程中的热效率分析 叶阳; 袁海波; 尹军峰;林智茶叶科学 2004-12-30

29 茶多酚干废液对猪生产性能及猪肉品质的影响林智; 楼洪兴; 王云龙; 华卫东; 谭俊峰; 尹军峰; 郑汝龙 饲料工业 2004-10-05

30 降低砖茶氟含量技术研究初报林智; 舒爱民; 蒋迎; 傅尚文; 文建辉; 周兴长; 刘杏益 中国茶叶 2002-02-25

31 γ-氨基丁酸茶(Gabaron Tea)降血压机理的研究林智; 大森正司 茶叶科学 2001-12-12

32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尹军峰;林智茶叶科学 2002-06-25

33 γ-氨基丁酸茶成分对大鼠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活性的影响林智; 大森正司 茶叶科学 2002-06-25

34 茶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因子及系列茶树专用肥的研制 韩文炎; 阮建云;林智; 吴洵; 许允文; 石元值; 马立峰 茶叶科学 2002-06-25

35 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谭俊峰; 金华强; 黄跃进; 彭群华; 邵青; 沈希;林智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09-26

36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王力; 蔡良绥;林智;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钟秋生 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09-26

37 茶叶中磁性物质检验的一种新途径:双磁法 郭丽;林智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09-26

38 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技术研究林智; 尹军峰; 吴剑民; 汤玉平; 谭俊峰; 权启爱 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10-01

39 不同纯度茶多酚对蛋鸡产蛋性能、血脂含量及蛋品品质的影响 楼洪兴;林智; 王友明; 卢福庄; 华卫东; 谭俊峰; 尹军峰; 杨钟鸣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08-01

40 普洱茶提取物自由基的清楚能力及对HPF-1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揭国良;林智; 张龙泽; 吕海鹏; 何普明; 赵保路 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6-10-01

41 浙江省绿茶的微生物、重金属和磁性物污染情况研究林智; 叶阳; 罗列万; 谭俊峰; 吕海鹏; 郭丽; 陈丽燕 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09-01

42 茶叶儿茶素组分HPLC测定中的提取方法研究 吕海鹏;林智; 郭丽; 谭俊峰 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07-01

43 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加工技术研究林智; 尹军峰; 吴剑民; 汤玉平; 谭俊峰; 权启爱 食品科学 2006-03-15

44 普洱茶的抗氧化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林智; 吕海鹏; 崔文锐; 折改梅; 张颖君; 杨崇仁 茶叶科学 2006-06-15

45 茶树种质资源EGCG3Me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吕海鹏; 谭俊峰;林智茶叶科学 2006-12-15

46 低咖啡碱茶加工工艺及其关键设备林智中国茶叶 2007-02-10

47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吕海鹏; 谷记平;林智; 郭丽; 谭俊峰; 彭群华 茶叶科学 2007-02-15

48 茶氨酸生物合成工程菌构建 王贤波; 王丽鸳; 成浩; 周健;林智茶叶科学 2007-02-15

49 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研究 吕海鹏 ;林智; 谷记平; 郭丽; 谭俊峰 茶叶科学 2007-05-15

50 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东方; 何普明;林智食品科学 2007-05-15

51 龙井茶品质化学成分在炒制中的变化研究 郭丽;林智; 谭俊峰; 吕海鹏; 姜爱琴 浙江农业科学 2007-06-11

52 超高压对茶鲜叶的细胞结构、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谭俊峰;林智; 郭丽; 吕海鹏; 彭群华; 邵青 食品科学 2007-09-15

53 茶树鲜叶摊放工艺参数研究初探 叶阳;林智; 尹军峰; 权启爱; 罗列万; 袁海波 中国茶叶 2007-08-10

54 γ-氨基丁酸茶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林智; 杨钟鸣; 权启爱 中国茶叶 2007-08-10

55 茶叶儿茶素组分HPLC测定中的提取方法研究 吕海鹏;林智; 谷记平; 郭丽; 谭俊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06-15

56 高温蒸汽处理对绿茶中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影响 吕海鹏;林智; 郭丽; 谭俊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10-05

57 鲜叶自动化摊放贮青机研制 叶阳;林智; 尹军峰; 权启爱; 罗列万; 袁海波; 吴利方 中国茶叶 2007-10-10

58 水分测定仪在茶叶上的应用可行性探讨 郭丽;林智; 邵青; 吕海鹏; 潭俊峰 福建茶叶 2007-09-15

59 名优绿茶清洁化生产线关键设备研制 叶阳;林智; 尹军峰; 权启爱; 罗列万; 袁海波; 吴利方 中国茶叶 2007-12-10

60 香味茶加工原理及工艺林智; 黄国资; 陈栋; 陈德新 中国茶叶 2008-01-15

61 茶叶中的EGCG3″Me研究 吕海鹏;林智; 谭俊峰; 郭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10-30

62 茶叶中EGCG3″Me的研究与开发 吕海鹏;林智; 谭俊峰; 郭丽 食品工业科技 2008-12-25

63 冷水冲泡型茶叶加工方法林智; 谭俊峰; 吕海鹏; 郭丽 中国茶叶 2008-02-15

64 绿茶中的GCG研究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谷记平;林智茶叶科学 2008-04-15

65 普洱茶提取物对高糖作用下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保护作用 揭国良; 何普明; 张龙泽; 赵保路; 吕海鹏;林智食品科学 2008-04-15

66 普洱茶抗氧化活性成分的LC-MS分析 东方; 杨子银; 何普明;林智中国食品学报 2008-04-15

67 超高压处理对红碎茶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谭俊峰; 郭丽; 吕海鹏; 彭群华; 邵青;林智食品科学 2008-09-15

68 VA 菌根对茶树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林智茶叶科学 1993-04-02

69 低丘红壤茶园的磷素营养及转化(英文) 俞永明; 吴洵; 王晓萍;林智茶叶科学 1989-04-02

70 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林智; 吴洵; 俞永明 茶叶科学 1990-07-02 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2.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3.2001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

4.2006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

最有炒作卖点的国外代茶 (二)

最佳答案你是想问最有炒作卖点的国外代茶的原因是什么吗?最有炒作卖点碧余冲的国外代茶的原因是:

1、品质和口感:强调茶叶的品质、口感和悔歼风味,例如高山茶、名优茶等。

2、健康功效:强调茶叶对健康的益处,例如抗氧化、提神醒脑、降血压等。

3、文化和传统:强调茶叶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传统,例如中国的功夫茶、日本的茶道等。

4、可持续发展:强调茶叶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生产方式,例如有机茶、零公害茶等。茶,植物学名:Camelliasinensis(L.)O.Ktze.,灌木或毁谈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

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三)

最佳答案茶叶是中国19世纪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但在1886年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后便急遽下滑,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该年作为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的标志。仅从出口量上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因为,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危险处境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暴露无遗了,即印度红茶在英国、日本绿茶在美国都已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中国在这两个茶叶消费大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强劲的对手所瓜分。只是由于在这个阶段中国出口俄国的茶叶增长迅速,出口总量直至1886年仍在增长,危机情况暂时没有显现而已,但危机的种子却早已埋下了。①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中国本来应该有机会借茶叶出口实现农业的大改造,而借助于茶叶加工又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但现在看来,这只是今人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在那个时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中国茶叶出口一蹶不振并不简单的是茶叶本身的问题。茶叶出口危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世纪中国社会的危机。

印度、锡兰茶业虽然兴起较晚,但因为其生产方式的先进,很快超越了中国茶业。在茶叶的种植方面,中国茶叶生产与印度、锡兰非常不同,后者是大规模茶园生产,且为欧洲人控制,采取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印度阿萨姆地区的茶园全是大面积经营,有的茶园面积达千亩。这种经营资本雄厚,有条件对茶叶生产的各道工序进行科学实验。比如在茶叶品种的选择上,印度最初多选用中国茶种,但英国人经过对比实验,发现印度土产茶种更加优良,最后不但放弃了大规模引进中国茶种的最初尝试,而且连中印杂交品种也不再栽培了。①中国则任由农民种植于“畸零之土地”即不太适合耕作庄稼的土地上,如山坡、屋旁田边等,只视为一种副业;中国茶农“所注重在于他种农作物,故对于茶叶之采摘多漫不经意”。②茶农也无力给土地提供肥料,更不可能定期更换种茶的土地,茶园在年复一年的连续使用之后渐趋耗竭。英国人最初在阿萨姆种茶时也仿效中国人,选择在山坡处种植,但实验结果很不理想,于是将茶园选定在土地肥沃的大河冲击地带,产量大幅度上升,品质也得以提高。大农场集中经营、科学管理,与小农分散耕种、各自为政相较,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中国茶农更是处于劣势。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使中国茶农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市场,而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又使中国茶猛者农处于愚昧状态,任人宰割。严中平指出,研究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一定要注意茶叶生产的特殊性问题。因为一般地说,生产周期越是短的行业,就越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从而调整产销结构;反之,越是生产周期长的行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越低。茶叶生产无疑属于前者。茶树从培植到产茶旺盛期,需生长八年,此间茶农无任何收益可言;旺产期可维持十年,但如果此间茶价下跌,茶农将受到重大损失,只能降价销售,有的甚至无法收回投资。中国的实际情形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大增,而当时中国几乎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唯一供应国,在这样的形势刺激下,茶农积极扩大茶园,1840年后的三十年间,茶叶产量增加四倍之多。但国际茶叶市场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大变,即红茶遭遇到印度、锡兰的竞争,绿茶遭到日本的竞争,中国对英国和美国的出口量大减,这时已经扩大生产的茶农如果不毁弃茶园、忍受更大的损失,便只有降价求售的唯一出路。③这个现象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班思德正确地指出,因为华茶“均由小农自由种植,生产数量漫无节制、殊欠组织,栽培方法墨守成规、鲜知改良”,因此“趋于没落,乃势所必然也”。④在这里,市场这只手对中国茶农来说是无形的,对主要竞争者英国人来说却是有形的,因为为了彻底解决茶叶供应的问题,英国人已经有目的的默默奋斗了几十年,其奋斗的目标就是摆脱完全依赖中国茶叶供应的局面,而在这几十年当中,中国人却并未意识到中国茶叶市场将要出现的窘况。鸦片战争前后,茶叶产区虽然扩大,产量提高,但很少规模生产,经营方法一如既往。

英驻中国领事在商业报告中比较了中印两国茶叶生产的状况,指出印度茶逐渐在英国站稳脚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并分析了印度茶业的优势和中国茶业的劣势:最主要的,是段知搜印度茶的种植与制造有欧洲技师的监握历督。这些技师能够制造各种等级的茶叶,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个极重要的优点,在于每年的茶叶收获量,事前能有精确的估计,以指导购茶者准备购买。中国的情况则迥然不同。茶叶的种植、制造和出售,都是出于本地茶农之手,他们墨守长久相传的、刻板的制茶方法,一点也不知道外国消费者经常变化的嗜好。任何季节可能提供的出售量,也只能从买办等等不确实的报告中,粗略地加以揣度,而这些人的报告常常是不可靠的。因此中国市场上的购茶者,不得不经常在黑暗中进行工作,因为不知道茶叶收获的情况,他们对于茶叶的供应能否满足需要,或超过需要何种程度,常常毫无所知。⑤

报告人是站在消费者和购买者的立场上谈这个问题的,由此可以探知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加工完全是处在自发和无序的状态中,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尚能够继续维持,一旦有任何的竞争者出现,都将可能成为牺牲品、失败者。

中国产茶源远流长,茶叶又是重要出口物资,历史上中国即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输出国。

1、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就运销国外,清朝(约公元1684年)海禁开放后,更促进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先后与中东、南亚、西欧、东欧、北非、西亚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而快箭船的出现,又加速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同时,清朝政府由于允许大量鸦片和工业品进口,致使贸易入超与年俱增。为了平衡贸易逆差,抵制白银外流,曾大力推进农业,扩大丝茶出口,所以这一时期茶叶产销高速发展。

据史料记载,1840年中国茶出口总量为1.9万吨,1843年减少到0.81万吨,以后渐有增加,1860年增加到5.51万吨,1870年上升为10.00万吨,1886年更上一层楼,出口13.41万吨,达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的最高纪录。之后,由于内受军阀混战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影响,政局多变,经济衰退,民难乐业,生产骤降;外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新兴产茶国争夺市场的影响,中国茶叶产销每销每况愈下,一蹶不振,直至50年代以后,才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纵观近150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年至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而茶叶出口迅猛增长的形势,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840年全国产茶5.0万吨,出口1.9万吨,至1886年全国生产和出口量分别达到25.0成吨和13.41万吨,生产量增长4倍,出口量增长6.06倍,平均每10年增加一倍倍多。茶叶的出口商品率也由38.0%上升至53.7%,说明兴盛时期国内人民消费不到一半,生产的茶叶主要供作外销,出口创收约占全国各类商品出口总额的一增,1886年时甚至达到62%,对平衡贸易逆差起到很大作用。

第二阶段:1886年至1949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华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1949年茶叶产量只4.1万吨,出口量仅0.9万吨。究其衰落原因,除上述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国际市场茶业竞争中失败。当时,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之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而华茶却固步自封,不求改进,品质下降,成本增加,经营不善,致使英美等红茶市场渐为印、锡等国所夺,绿茶、乌龙茶市场又为日本所挤,外销几濒绝境;而国内处于连年战争,苛捐重税,经济萧条,物价暴涨,茶农生活维艰,茶园成片荒芜,茶业生产岌岌可危。

茶文化向国外传播追溯到什么时期 (四)

最佳答案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通过向海外弘扬推广中国茶文化,更进一步让海外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优势,茶文化向国外传播追溯到什银茄么时期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时期,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时期

东传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中国和朝鲜、日本当时都同处在分封建社会时代,都属于农耕文化,而中国的文化水平有处于高级阶段,因此为这两个邻国所全盘接受,其中又以日本最为突出。最早是永忠、空海、最澄和尚将中国唐代的煮茶方式传回日本,并且在天皇面前献茶,很快就在官僚贵族上层社会推广开来,宋元时期,日本的荣西和圆尔辩圆等僧人又将中国佛教寺庙中的茶事活动引进日本,后来在明清时期在千利休等人的手上形成了高度成熟的茶道雀脊艺术。

宋元时期中国的盛行的是点茶方式,是用蒸清茶粉冲点击拂泡沫后再饮用,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废弃点茶方式改用散茶冲泡,但千利休推行的茶道仍然继承宋元的点茶技艺,直到今天,日本的茶道主流"抹茶道"也还是沿用这种古老的点茶方式。

茶叶西传的时间要晚得多,直到16世纪才通过葡萄牙人传播到欧洲,然后传入英、法等国。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得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西方人只将茶叶当做保健的饮料,并没有接受中国的茶文化。他们主要是接受红茶,最早是将茶叶放在咖啡店出售,并且还是像喝咖啡那样加糖加牛奶,以致至今国际茶叶市场上还是以红茶为主导。

他们并没像中国茶人们那样追求色香味形和诗化的意境,更不会去追求茶叶的自然形态美,所以他们只需进口一些中低档的红碎茶或绿碎茶,至今只盛行袋泡茶的方式,而没有接受中国的泡茶技艺。个中原因之一,是当中国茶叶在西方流行之时,欧洲已经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有自己成熟的文化形态,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不容易接受距离遥远、为他们所陌生的东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从而也使他们至今一直停留在饮茶阶段,没有进入品茶的高顷搏渗级阶段。

中国茶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历史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 种在近江(滋贺县)。

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 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 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 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 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 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 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

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 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 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 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 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国外对茶叶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茶恩阁推荐的方法去处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本文标题:国外对茶叶的研究现状
本文地址:https://www.entea.com.cn/cbk/6886.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