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茶恩阁 > 茶百科 > 茶道的解释

茶道的解释

浏览数:

有关茶道方面的知识 (一)

有关茶道方面的知识

优质回答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的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激御雹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明帆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拆正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道各家说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朝鲜茶道

清、敬、和、乐 朝鲜与中国土相连,自古关系密切,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劝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知识浅薄却到处炫耀自己,什么也没有却假装拥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应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应成为人效中的生活准则(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2期).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也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亦可见,朝鲜的茶礼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

廉、美、和、敬 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大约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茶文化论》43页“探求茶艺的根本精神”,台湾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艺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虽未加以详细解释,但其含义仍不难理解,与前述几位专家的意见相去不远.

更早一点,在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量林荆南教授将茶道 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其具体解释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要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一项,是治茶的大本.茶叶必精选,劣茶不宜用,变质不可饮;不洁的水不可用,水温要讲究,冲和注均须把握时间.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性——“‘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却因为人类受生活环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积垢与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树生于灵山,得雨露日月光华的灌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发挥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禅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释氏所称彼岸,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

伦——“‘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茶之功用,是敦睦耸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荣章《现代茶艺》200页,台湾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7版)

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近年来也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周渝:《从自然到个人主体与文化再生的探寻》,《农业考古》1999年2期)

各家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归纳,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陈香白:《中国茶文化》4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艺报》19页,香港茶艺中心1993年出版).

茶艺与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个人认为:在中国,不存在茶道,在中国,只存在"茶文化"!理由如下:

1、在中国,“道”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而不是这些生活的枝叶.反观日本,它从中国拿过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称之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国,而其发展之路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观日本茶道,强调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这四个字,人们马上就会和茶道联系起来.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诸形式.

(二)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中 “一期”指“一期一命”“一生”“一辈子”的意思.一期一会是说一生只见一次,再不会有第二次的相会,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应抱的心态.这种观点来自佛教的无常观.佛教的无常观督促茶人们尊重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时至今日,日本茶人仍忠实地遵守着一期一会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从每一次紧张的茶事中获得生命的充实感.

(三)独坐观念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独坐”指客人走后,独自坐在茶室里,“观念”是“熟思”、“静思”的意思.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日不会重演.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作“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在日本茶道中,刻意地淡化了人的存在,而一味地强求对茶的突出.这正是两国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 结论: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所以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反观日本,从一开始,茶的传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层社会将茶上升为一中莫名其妙的宗教,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将茶套入一个神圣的光环中,务精务细,不能不说拘泥于表象而沦落为形式了.在茶道中,人已经沦为茶的奴仆,似乎是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表象上看,自近代以来,中国的茶文化趋向于没落,反而不及日本这家后来者了;但从深层次上看来,这是由两国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底蕴所决定的:在中国,茶只是一门艺术,是从属于人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日本,则是神圣、严肃的大“道”.

中国茶道的特点是什么?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吗? (二)

优质回答什么是茶道?各家说法纷呈,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的说法较为简洁“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源于中国,盛于日本,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一句话,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散基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最高端的茶道服务由茗森掘咐泉邮驿的运泉来为茶道提供原生态泉水的服务,这种服务近乎于奢侈,这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讲究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此纯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 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 中国茶道

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中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1.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认为:“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1]” 2.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3.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4.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5.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6.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7.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8.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9.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茶道究竟指的是什么? (三)

优质回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茶文化”是新形成的专有名词,泛指人们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的总结。它包括茶史,茶诗,茶词,茶道,茶艺,茶树的栽培学,茶叶制作学告烂和与其相关的宗教传统文化等等。而狭义的茶文化,则特指人类创造的茶的精神财富部分。它表现为两个方面:茶道和茶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事物在时间的洗礼下都具有其哲学基础和深厚的精神思想。而当这一切都无法用文字和语言去描述的时候,“道”这个字就浓缩了其思想的精髓。道,字典中的解释是指道路,径。用在哲学上,指的是解释部分。孔子就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老夫子认为认识的意义是明白“道”的存在和义理。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大道”,追求真理。

那么什么是“道”,“道”在哪里?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有“道”,我们经常说“你知道吗?”“我知道了”这里面所说的“道”,是道的原理,是道有序的表达形式,我们又会说:这里面有道道.此中的道指的是方式或法制。在宇宙中,无论大小一应事物皆有道的存在。茶中即有道。

“茶道”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唐代。《封氏见闻记》中载:“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茶道大行。”(茶圣陆羽,字鸿渐)。指的是中国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问世后,由茶而阐述的“道”就在生活中兴起了。唐代名宦刘贞亮提出《饮茶十德》中:“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生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是茶艺的精袜岁漏神思想。通常我们可以在茶的表演、冲泡或茶事活动等形式营造的氛围中来感受其形而上的精神内雀念容。故而说,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的老祖宗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以茶为媒,融入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有关茶艺的精神层面。

茶圣陆羽《茶经》中提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精,行,俭,德”。现代庄晚芳则提出了新的茶道精神:“廉,美,和,敬”。而日本茶道在总结其精神时,则以“和,敬,清,寂”为指导思想。

茶道是茶艺的灵魂。静心地去感受人与自然、社会的共处和谐,体会茶的美妙,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中式茶道的介绍 (四)

优质回答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茶道艺术是经久不衰,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式茶道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中式茶道的介绍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中国茶道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棚郑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朝或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做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亏吵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如在华北、东北,老年人来访,宜沏上一杯浓醇芬芳的优质茉莉花茶,并选用加盖瓷杯;如来客是南方的年轻妇女,宜冲一杯茶叶淡雅的绿茶,如龙井、毛尖、碧螺春等,并选用透明玻璃茶杯,不加杯盖;如来访者嗜好喝浓茶,不妨适当加大茶量,并拼以少量茶末,可做到茶汤味浓,经久耐泡,饮之过瘾;如来客喜啜乌龙茶,则用小壶小杯,选用“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招待贵客;如家中只有低级粗茶或茶末,那最好用茶壶泡茶,只闻茶香,只品茶味,不见茶形。

我国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2/3到3/4左右,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泡茶水温也要因茶而异,乌龙茶需用沸水冲泡,并用沸水预先烫杯;其他茶叶冲泡水温为80℃~900℃,细嫩的茶末冲泡水温还可再低点。

出于礼貌,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漂浮一层泡沫和焦黑黄绿的茶末或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销和侍,双手托盘,至客人面前,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声“”,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添加开水,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饮茶中,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的功效。

中式茶道的茶服介绍

泡好一壶茶,茶、器、水三者缺一不可,然而,更重要的还是泡茶之人。茶人服(茶服),可说是茶艺审美的前奏曲。

茶人服,始于汉,有着千年历史,一种适于茶事活动的职业服装。

纵然史上对茶人服着墨不多,但在一些古代绘画中,都能寻找到茶事活动中的服饰之美,历史精髓的沉淀最能彰显茶人衣事的深厚底蕴。

男式茶人服,通常样式相对简单朴素,此时,材质便是体现茶人服气韵的重要载体。茶人服,材质一般以苎麻、粗布制作。

女式茶人服,同样遵循素雅风,宽简、质朴、舒适、大方,但在裁剪形式、颜色上都更为丰富。

女子如花,微风中,舞姿曼妙,浅香低出,静静地开在一水之间。

茶服之美,是她透着的那股东方神韵,宛若古典水墨丹青,在时光深处,就这么清雅着,那么庄重着。

若有缘,阳光下便能见到它以泪滑下的姿势悄然委地,猝不及防的入了心。

女子如花,脉脉不语,但仿若心事万千,细探却又不着痕迹。

茶服女子,如一朵青莲。

茶服女子,似晨间一露清珠。

阳光下,照见前尘作云,隔世为雾,今生只在某一天,以圆润的样子示人。

茶服,历经千年,各种衣料在一次次翻新中,并没改变内涵,只是承合了时代的需求,映了当代茶人的心境,永葆那颗对茶文化的本真之心。

本文为你提供了关于相关的全面、深入的解答和建议,相信你已经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并获得更好的解决

转载请注明来自,本文标题:茶道的解释
本文地址:https://www.entea.com.cn/cbk/8292.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