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集茶的各种历史资料
- 2、中国的茶叶史
- 3、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什么时候
- 4、绿茶的故事
本文匹配到多条相关结果,欢迎阅读!
收集茶的各种历史资料 (一)
优质回答http茶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是人类茶文化的摇篮,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国在茶树的种植、培育、茶叶制作,饮用和各民族多姿多彩的饮茶风俗等方面,堪称是茶叶的祖国。
茶原来是野生的,它喜欢湿润的气候、微带酸性的土壤,耐阴性强,在我国中部、东南部、西南部山地都是茶树喜欢生长的地方。特别是云南省,自古以来受灾害最少,保存的古代大茶树最多,它们可以长到5—30米高,就像5层---10层楼房那么高,树干直径1.5米,两个大人也抱不过来。有些野生茶树寿命可达几百年甚至千年。最古老的已有2700年的老茶树。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中国茶圣----唐代文学家陆羽撰写的。《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10章,约7000多字。《茶经》内容丰富,按现代科学划分,包括植物学、农艺学、生态学、药理学、生化学、水文学、民俗学、史学、训 学、地理学以及铸造、制陶等多方面的知识,创造性地总结了我国茶树的起源与发展、茶的制作、饮茶的习俗、茶具等形成的茶文化,成为我国珍贵的典籍,至今已译为美、英、法等国26种文版,传播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一本茶学百科全书。
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遗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贮藏室,在马王堆出土文物中,发现在汉代,茶已成为隋葬品;唐代秘宫的文物中就有待女端茶图和放茶叶的箱子、茶具,有的距现在已有2000多年了。四川茶山是古茶地,在唐代时就盛产多种茶叶,至今还在种仙茶的“皇茶园”。杭州天台山的清国寺和 杭的经山寺是唐 时种茶,制茶和佛门茶道的地方,至今还保存着宋孝宗皇帝御笔“经山兴圣禅寺”。乾隆皇帝到过的杭州龙井村狮峰山下相公庙前至今留有“十八御茶树”。虽然经历了世代风雨,还保荐着,并供茶人研究和鉴赏。可见茶的故乡在中国。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原辽阔,气候温暖,处于亚热带地区。地势东低西高,高山峻岭,丘陵起伏、河流纵横,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很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可以说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的发源地。
唐代陆羽《茶经》中说:“其巴山峡川,有两人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记:“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三国时期《吴晋本草》引《柚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可通夜不眠”记录。
我国的野生大茶树多而古、大而高。
我国在贵州海拔1400米的高山上发现高达成12米的大茶树。在云南发现直径1.38米、树龄800多年的古代栽培型“茶树王”,发现高瞻远瞩32.12米,树围2.9米、离地区性1.5米处有5个分枝,树龄1700年左右的野生型“茶树王”。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利用茶,饮用茶的国家,据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神受本草经》记载:“神农 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这饮,发于神出鬼没农民。”直到今天,江南茶区还淬着神农民为解除人民痉,亲尝各种植物中毒,又吃茶而解毒的故事。这一神化传说是中国自古即饮茶的历史的反映。
人类利用茶是不断发展的,最早是将新鲜茶叶放在嘴里嚼,作为药用。以后人们用新鲜茶叶投入水中做羹饮,饮法大 放与喝菜汤。西汉末期茶叶已成为商品,并讲究茶具和泡茶的技艺。到唐代饮茶成了风气,由于新鲜茶叶不易存放和转动,于是就把茶叶晒干、岁档烘烤。唐代的饼茶形状很多,通常是中间穿几个孔,烘干后穿成一串串,然后加以密封,运往各地。到了明朝、清朝,散茶成为主要茶类,其他茶类出竟相出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茶方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饮茶习惯。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民情风俗。如南方人爱喝绿茶,北方人爱喝奶茶。藏族 肥 喝酥油茶,蒙族人爱喝奶茶,瑶族、壮族、侗族人爱喝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等到等。各民族的饮茶习俗铸成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宝贵。
现在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种茶,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30亿人饮用茶,茶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洒精饮料之一。而最早种茶、饮茶的是我们中国。其它国家种的茶树、饮用了乎颂乱茶叶、茶礼仪、茶叶的加工工艺都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转入的。所在地以说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并被誉为“茶的祖国”。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 茗 木贾 设 舛
茶史溯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的原产地,现存的樱腊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中国云南哀牢山古茶树),已发现的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以有800多年的树龄。
茶在最初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于做药,或是用作祭品。被称为茶的药用阶段。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本草经》
神农也称“神农氏”,也就是被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奉为祖先的三皇五帝中的“炎帝”,是中国史前先民的代表人物。相传神农“牛首人身”,这可能是那时已经掌握了农耕技术的先民们,对于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形象的构想。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也是中国医药的发明者。他在发现无辜的同时,也发现了各种能治疗人类疾病的草药。传说神农为了掌握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遍尝百草,一日内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后偶然尝到了茶树的叶子,毒方解去。
茶的食用功效:茶不仅有解毒的功能,又有助消化的作用。把茶叶当菜吃,至今云南南部少数民族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因此,茶又与各种食物加工在一起,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
茶的饮用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改善,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既提神解渴,又清香鲜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因此,在众多饮品中,茶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国饮。
茶最初的饮法
最初的饮茶法,大致是把茶叶投入釜中煎煮,和煮菜汤。《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这就是最原始的生煮羹饮法。
到三国时,根据《广雅》中的记载,其时的饮茶法又有不同。在古荆巴一带,人们把采摘的茶叶做成饼状。饮用之前,先将茶饼炙烤成红色,在捣成细末放在瓷器中,然后冲入沸水,并辅以葱、姜等调味品。尽管这个时期人们的饮茶实践还停留在粗放的阶段上,但是已经开始了对茶的加工。这些加工方法和饮用方式中的一些主要特征,直至唐宋时期仍被沿袭,只是在形式上变得更为精细,也更加讲究了。茶由中国的西南地区经巴蜀顺长江而下,经历数千年蒙昧混沌,兴亡盛衰,终于来到了茶圣陆羽生活的唐代。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国力最强盛、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它的政治、文化影响远远超出国界,乃当时出类拔萃的世界性的大国。其时,个人、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整个社会的基调是昂扬进取的,并且充满了自信,这便是被人们誉为“盛唐气象”的唐文化精神。它使得茶文化能够吸取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营养,迅速地完善自身,发展壮大。同时,国家的统一、交通的发达,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也为茶叶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制茶与饮茶法
在唐代,饼茶是当时制茶的主要形式。只是在中唐以后,由于陆羽的倡导,茶开始由加料的羹煮发展成清茶的烹煮。采来茶后,先放入甑釜中蒸;捣碎后,拍成团饼;焙干以后,用蔑穿起来封存。陆羽在《茶经》中将制茶过程概括为采、蒸、捣、拍、焙、穿、封。饮用时,再碾碎、过筛、入釜烹煮。
这首唐代诗人卢仝(tong)(亚圣)的《七碗茶诗》,描写了唐代人们品茶的感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圣陆羽和《茶经》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式这部《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直至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方大行其道。
陆羽,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唐复洲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公元733——804年在世。他身世坎坷,曾是个弃儿,后为精于茶道的智积禅师收养。少年时先后遇到贬官至竟陵当太守和司马的李齐物和崔国辅,从而受到赏识与培养。安史之乱后,陆羽流落湖州,后隐居苕溪,先后结识了好茶的诗僧皎然和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湖州是有悠久历史的名茶产区,陆羽因早年受智积大师影响,一直倾心于茶,此时更是乱中求静,躬身实践,遍游江南茶区考察茶事。他以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茶经》的问世,不但使“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亦因此名扬天下,并为朝廷所知而召为“太子文学”、“徒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仕途,竟不就职。晚年他由浙江而至江西上饶隐居。至今上饶尚有陆羽遗迹“陆羽井”。
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关于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而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茶经》问世后,因官方及民间都十分重视而一再刊行,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并先后著录于《新唐书》、《通志》、《宋史》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茶经》很早就传到了国外,先后被译成日、英、俄等国文字。
《茶经》略解
陆羽从二十二岁开始考察茶学,经十余年努力,终于在公元765年完成《茶经》初稿,又经十年继续搜集补充资料,于公元775年增修定稿,五年后出版问世。
《茶经》全书共十章,分“一之源”(论茶树的原产地、特征和名称,自然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以及茶叶的功效等)“二之具”(论茶叶的采制工具及使用方法)、“三之造”(论茶叶才智和品质鉴别的方法)、“四之器”(列举烹饮用具的种类和用途)、“五之煮”(论煮茶的方法和水的品第)“六之饮”(论饮茶的方法、现实意义和历史沿革等)、“七之事”(叙述上古至唐代有关茶事的记载)、“八之出”(论全国名茶的产地和优劣)、“九之略”(论述在一定的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的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十之图”(指出《茶经》要写在绢上张挂座前,指导茶叶生产和烹饮的全过程)。《茶经》是一部论茶的专著,它对当时盛行的各种茶俗作了归纳与追溯,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穷精极巧的宋代茶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投入,已经取代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领导茶文化防站的局面。从唐代开始出现的散茶,到了宋代使民间茶风更为普及,而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
宋人的饮法——点茶法
宋代茶是以工艺精致的贡茶——龙凤团茶和追求技艺的点茶技艺——斗茶、分茶为其主要特征的,可谓穷精极巧。宋人饮茶的方法,是从躺人的煎茶(煮茶)过渡到点茶。所谓点茶,就是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盏)之中,然后冲入沸水,在用茶筅在碗中加以调和,茶中已不再投入葱、姜、盐一类的调味品。宋代因为有斗茶、分茶等技艺的流行,因此对茶品的要求远非唐时的饼茶所能比拟,在采制技术上也更为精致、讲究。
皇室之好与龙凤团茶
宋朝皇室饮茶之风较唐代更盛,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在他以后继位的宋代皇帝皆有嗜茶的爱好,直至宋徽宗赵佶而达到顶峰,他甚至亲自写了一部论茶的著作《大观茶论》。这是一部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宋代茶叶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状况的书籍。皇家对高档茶叶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贡茶的发展。宋代茶叶生产的中心,已由长江中下游的湖州、宜兴一带,想更南方的福建一带转移,皇室的贡焙基地(专门生产贡茶的地方)也移至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县),此地生产的茶叶即称为“建茶”。因为建茶乃专供皇室享用的贡茶,因此其培植与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良,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团茶(饼茶)的制作中心。由于其主要产地境内的凤凰山一带又名北苑,故也称“北苑茶”。北苑茶名目繁多,精品迭出,达到了饼茶生产的高峰。
北苑茶以“龙凤团茶”而著称于世,它不再像唐代那样在茶饼上穿孔,而以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出之。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贡品主要是龙凤团茶。咸平(998——1003)初,丁谓造“大龙团”进贡皇室,其品质较龙凤团茶更为精良。庆历中(1041——1048),蔡襄造“小龙团”,较“大龙团 ”又胜一筹。自元丰至绍圣间(1078——1097),又相继有“密云龙”和“瑞云翔龙”问世,其品质更为精良、名贵,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为贡茶的龙凤团茶极为珍贵,即使朝廷官员也不易得,如蒙皇上赐茶,便是十分恩宠了。一带名臣欧阳修在朝二十余年,亦仅得赐茶一饼,可见其难。赐茶的象征意义已大大超过了其经济和实际使用价值,而成为一种礼遇的标志了。
正因为这种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宋代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贵族在婚嫁中引入了茶仪,在彩礼中也加入了茶,后世民间婚俗中的“下茶”礼即由此来。
斗茶
“斗茶 ”乃宋代茶之特色。斗茶或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茶叶质量的好坏。有人认为斗茶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
斗茶大约开始于五代,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至北宋已颇为盛行。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曾做《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斗茶情景。苏辙《和子瞻煎茶》一诗中有“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之句,说的也是该地的斗茶之风。北宋中期以后,斗茶逐渐想北方传播,并很快风靡全国。上自达观贵人,中及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由热衷而着迷。北宋晚期,上层人士更乐此不疲,南宋时人们对斗茶仍有兴趣。至元代斗茶已渐衰,到明代则基本绝迹。
宋人斗茶所用的主要是建安北苑所产的饼茶,且选择十分讲究。这种饼茶在碾磨以前,须用干净纸包起来捶碎,然后立即碾磨。碾后的茶末要放在茶罗上过筛,筛得越细越好,这样茶末入水后便能飘起来,汤花也能凝结,从而“尽茶之色”。
宋人斗茶的程序有好几道,首先是“ 盏”,即把盏加热一下。蔡襄说:“凡欲点茶,先须 盏令热,冷则茶不
://
中国的茶叶史 (二)
优质回答1、茶叶史
茶叶(a tea leaf)
我国是搜裤扰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 “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 “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纯卖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世旦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2、《茶经》与陆羽
茶经
我国悠久的茶叶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茶史、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诞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对唐代茶文化的一个归纳,同时又对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茶经》全书共分3卷10节。上卷3节:"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中卷1节:"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下卷6节:"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
"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 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2、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
陆羽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积公以《易经》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九岁时,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住持闻言,颇为恼怒,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回头。陆羽被派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
眨眼三年,陆羽12岁,觉得寺中日月难渡。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不例外。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闽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徒太常寺大祝,但都未就职。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
不羡黄金垒,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干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
陆羽除在(茶经)中全面叙述茶区分布和对茶叶晶质高下的评价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令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人贡的。(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牺范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不少典籍中还记载了陆羽晶茶鉴水的神奇传说。唐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记述了陆羽这样一件事: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今江苏扬州),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懂,因之赶郡,泊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于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执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低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荣槽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遭止之,又以杓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伏罪曰:‘某自南零齐至岸,舟荡覆半,惧其渺,揭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历经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新唐书·列传)的(陆羽传)中,也记有此事,但在说到李季卿召见陆羽时,“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陆羽逝世,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于晚唐。唐时曾任过衙州刺史的赵磷,其外祖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里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露茶之家.陶为其像,置于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唐李肇撰{国史补)也说到,陆羽·茶术尤著,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什么时候 (三)
优质回答中国的茶文化起源要很久以前。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者好樱国的第袜镇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首丛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绿茶的故事 (四)
优质回答原产于我国的茶叶,早已经成为了悔洞山世界流行的饮品。不少国家的人民,都对茶情有独钟。有的喜欢红茶、有的喜欢乌龙茶。不过,不管是什么茶,他们最开始都是绿茶,只有通过发酵才能变成红茶或者铁观音等其他茶品。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清香的绿茶吧!
春天正是采茶时
春天的绿茶是最好的。每到春天,茶乡的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一般在早上或阴天采茶,为了避开阳光的直射。采茶时,人们会根据茶叶老或者嫩的程度分别进行采摘,而且还会先采摘气温较高地区的茶树,气温较低地方的茶树则颤尘会比较晚。采下来的茶叶会被放入大锅中翻炒几分钟,然后取出放在簸箕中用力搓揉;再把茶叶展开晾干之后,再次放入锅中翻炒。这样的过程会反复好几次,直到茶叶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分为止。所以,我们喝到的每一粒香气宜人的新鲜绿茶,都是工人们如此辛勤劳作而来的。
益处多多的茶叶
茶叶中所含的锰元素,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其实,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饮茶的好处。在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就把茶叶作为一种能解毒治病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通元》中也记载了茶有 “碧中解诸中毒”的作用。而且在中国还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就是茶)而解之”的传说。在古代,中国还曾流行过吃茶叶的习俗。春秋时,茶叶就曾经是人们饭桌上的美食之一。
茶叶的传播
茶树原产于中国南方,据推定,茶树起源我国的西南三省。据唐朝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书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明确指出茶来自中国南方。不过最开始兴起茶文化的是在巴蜀(今四川、重庆境内)。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成都就已经成为了茶叶消费中心,而且很可能是最早的茶叶集散地。茶叶从这里走向了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到了唐朝的时候,茶叶又传入了日本。到了明代后期,茶叶又传入了西方。从此,茶叶就流传到了全世界,成为了饮料中的王者。
千年茶树王
在云南思茅市镇沅县的原始森林里,有两株罕见的野生“茶树王”。它们一高一矮,高的那株高达20.35 米,树干直径0.9米,树冠仿佛一把撑开的巨伞,形成的树荫有20平方米。据专家测定,这两棵“茶树王”至少已经在这里生长了两千多年!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希望本文《中国第一茶树王~收集茶的各种历史资料》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帮助。更多关于中国唯一的一棵茶树的内容,尽在www.entea.com.cn。
转载请注明来自,本文标题:中国第一茶树王~收集茶的各种历史资料
本文地址:https://www.entea.com.cn/cwh/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