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茶恩阁 > 茶与健康 > 茶叶是起源于中国吗

茶叶是起源于中国吗

浏览数: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 (一)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

贡献者回答您好,咱们首先说神话历神故事里的茶叶。

根据神话故事里的说法是神农尝百草,中毒,吃茶解毒。肢裂亏最初神农在尝百草的时候中毒了,发掘了茶叶,便将茶叶当成一种药物而存在。所以祭祀的说法是不存在的。

再来说一下现实中的茶叶记载。

根据陆羽的茶经所记录,以及茶叶圈子里普遍的认知。茶叶始于晋,盛于唐。

这个说法的意思是早期茶叶是作为一种宫廷的药物而存在,只在达官贵人之间流传,而且这个东西是非常稀贵的,即便是官员之间都很少有这种东西。

到了唐朝茶叶才开始慢慢地向民间流传,但是要注意了,这个时候的流传也仅限于文人骚客之间。并没有向平民百姓流通。

日本的茶道也是受这个时候唐朝茶道的文化影响,根据日本的茶道,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唐朝茶道是怎么一回事儿。实际上跟日本的茶道是类似的,就是茶叶作为主材料里面还要添加其他的东西,然后使用吊炉之类的东西,将水煮沸再把茶叶以及其他的材料倒进去,然后食用,这个时候远远说不上喝茶饮茶,只能说是食茶,这是真的源袜直接吃。

茶叶开始流向民间是在晚明到清朝,这个时候茶叶才形成了饮茶当前的雏形。

茶叶在古代是作为具有货币属性而存在的商品,所以这种商品是不可能大面积的向民间流通开来,也不会作为祭品去使用。

茶学基础|茶叶起源 (二)

贡献者回答茶学基础|茶叶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树的国家。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才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其印上中“荼”即“茶”,这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记载。这个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传说,发发生在公元前2700多年。

所以说,我国发现和利用茶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代陆羽(733-804年)对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茶叶生产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国吴觉农先生1922年在《中华农学会报》上发表了《茶树原产地考》,以充足的根据批驳了以往世人的一些偏见,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茶树原产于中国。

茶的起源——野生大茶树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近几十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不断地发现古老的野生大茶树。

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m)发现一棵高32.12m树围2.9m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1996年在云南镇沅县千家寨(海拔2100m)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高25.5m、底部直径1.20m、树龄2700年左右的野生大茶树。森林中直径30cm的野生大茶树到处可见。

除野生型外,在云南邦崴发现一株树龄在1000年左右的过渡型“茶树王”,在勐海县南糯山发现树冠直径 1.38 m、树龄 800多年的栽培型“茶树王”。这些都是人们从采摘野生茶树叶到有意识保护茶树,一直到人工栽培茶树的有力佐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10个省区共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总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大茶树的国家,而且树体太,数量多,分布广,这些都是我国是茶树原产地的证明。

茶的起源——茶叶的加工利用

我国茶叶加工,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在周武王时期,巴蜀一带就以茶叶作为贡品。三国时期,已用茶叶制茶饼。在制作技术上,开始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到了魏朝(220-264年)才制饼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在唐代,人们创造了蒸靑技术,以后又进一步发展了炒靑。宋朝至元朝先由蒸茶靑团茶改进为蒸靑散茶,后又由蒸靑散茶改进为炒靑散茶茶。

自明朝到清朝,从炒青绿茶发展到各种茶类我国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在制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地改进和者伏游提高制茶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各类茶叶,这也是其他国家无法厅档相比的。

茶的起源——茶的传播

茶树在国内的传播,首先从四川传入陕西南部、甘肃和河南南部等地自秦汉统一中国之后,饮茶之风在长江以南各省也逐渐普遍起来。隋统一后直到唐代,饮茶风气被普遍重视,并传到北方、西北和西藏各地。唐宋时代,茶叶已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不可少的物品,产地很广。

据《茶经》记载,全国已有6个茶区,产茶省达十几个。到南宋时产茶已有66州,计242县。唐宋以后,江南各省、淮河流域、西南、华南地区就较普遍栽培茶树了。向国首销外传播种茶事业,最早传到的是日本。

805年,日本僧人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在贺滋县种植。828年,中国茶种传到朝鲜(当时的高丽)11780年印度引种中国茶籽,1828年印度尼西亚的华侨从中国引进茶种,以后又传播到斯里兰卡、非洲、南美等地。

世界各产茶国在引进中国茶种的同时,也引进了茶叶加工技术及品饮方式。1610年中国茶叶作为商品输往欧洲的荷兰和葡萄牙,1618年输入俄罗斯,1638年输往英国,1674年输往美国纽约。随着茶的传播,“茶”字的音、形、义也随之流传,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起源于中国。

茶叶的发源地真的是中国么 (三)

贡献者回答“中国茶史”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神陆羽有著《茶经》一书。《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关于茶这方面的知识。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链慎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巧慎文人孝唤敬,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好茶人。

茶的起源简单概述 (四)

贡献者回答茶起源于中国。中华茶侍孙氏文化博大精深,汉人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名茶品种也繁多,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信阳毛尖、都匀毛尖等,根据名茶制作工艺以及发酵程度又分为红茶、绿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那么茶是怎么起源的呢?

公元前2世纪,西凯中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设,四曰茗,五曰荈。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直到秦统—了中国,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5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茶叶的功效:

1、利尿强心;

饮茶可治疗多种泌尿系统疾病,如水肿、膀胱炎、尿道炎等,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茶叶也有一定的排石作用。不喝茶的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为3.1%,偶尔喝茶的为2.3%,常喝茶的为1.4%。这是因为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和茶碱,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动脉,使血液充分地输入心脏,提高心脏本身的功能。

2、杀菌消炎;

茶叶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因为茶叶中的儿茶酚和茶黄素等多酚类物质会与病毒蛋白质结合,降低病毒活性。

《本草纲目》记载:茶苦味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尤其是在夏天,茶是防暑、降温老散、除疾的最佳饮料。

3、消食除腻;

饮茶能去油腻、助消化。由于茶中含有一些芳香族化合物,它们能溶解脂肪消化肉类食物。

4、降压、抗老防衰;

茶多酚、维生素C和烟酸能降脂、降血压和改善血管功能。

5、提神醒脑;

茶叶之所以提神,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本文《茶叶是起源于中国吗》分享完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来到www.entea.com.cn,我们会竭诚为您解答。

转载请注明来自,本文标题:茶叶是起源于中国吗
本文地址:https://www.entea.com.cn/cyjk/7405.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