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茶恩阁 > 茶文化 > 全国茶楼信息——你知道四川为什么有这么多茶馆吗?

全国茶楼信息——你知道四川为什么有这么多茶馆吗?

浏览数:

你知道四川为什么有这么多茶馆吗? (一)

你知道四川为什么有这么多茶馆吗?

贡献者回答 -风物君语-

四川,就是个大茶馆啊

一半在火锅里,一半在茶馆里。这地方,只能是 四川

外地人去四川,当地朋友有“待客三件套”, 喝茶、打麻将、吃火锅 ——其中两件就发生在茶馆里。火锅让四川热闹喧腾,而茶馆则让四川悠闲安逸,对四川人来说, 茶馆是除了家以外所在时间最长的地方 。据说,四川人的一生,十分之一都在“坐茶馆”。

“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每天都要光顾茶馆,是四川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外地人进四川茶馆穗帆,耳闻着一声声四川口音,常有 “四川人不用上班” 的错觉。殊不知,也许就在他疑惑的瞬间,茶馆里谈笑的四川人,已经搞定了一桩生意,比“上班”效率高多了。

在四川,喝茶这件事,早已态圆经超越本身,成为四川人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幸福可以量化,那么四川人的幸福就是“茶馆指数” 。据统计,单是成都一市,就有 近10000家 茶馆。这么多茶馆,四川人都在茶馆“做撒子”?

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 。学者王迪曾对成都茶馆深入研究,认为四川茶馆有重要的 社会 功能,是四川人的公共舞台。

唐代 饮茶之风开始流行之后,茶馆就跟着诞生了,当时叫 “茗铺” (茗,嫩芽制作的茶,现在四川部分地区仍将茶馆称为茶铺),明代始呼为 “茶馆”

经过一千多年发展,中国南北方形成了不同的 “茶馆文化”

北方 京津地区 为代表,茶馆里多悬名人字画、摆典雅桌椅,清古中不失华丽;而在 南方 闽粤、江南、川蜀三分天下 ——闽粤重“功夫茶”,从选茶、取水到茶具、泡法,样样考究;江南茶楼往往临水而建、秀色无边; 独川蜀茶馆倜傥不羁,市肆里一间矮屋、几排桌椅,三教九流、坐卧随心,烟火气十足。

以前,四川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睡眼惺忪摸到茶馆,要一碗茶,两个指头沾一沾先润润眼角,一气喝下大半碗,才算完全醒来。喝罢早茶,话少的,买点热水回家给家里人洗漱,话多的,已经和陆陆续续进店的人摆起 “龙门阵” (闲聊)来。

四川人口才好,就是在茶馆里练出来的,无论故朋新友,一进茶馆都是谈友。各行各业的人,在茶馆里进进出出、说说笑笑,芝麻大的事,也能聊上大半天,于是,茶馆就成了一个“信息站”。 早年间,茶馆于四川人而言,就是一个互联网,是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来源。

休闲的茶馆,就这样衍生出另一个功能—— 社交

在茶馆里,四川人总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爱好戏曲的,自己组团,不化妆也不穿戴行头,简单的乐器一响,就有了简约版的川剧—— “打围鼓” 。爱 打麻将 的,再也不愁“三缺一”,茶具都摆到一边,茶桌上垒起“城墙”又炸又糊,讲究点的茶馆,还专门在桌面下设计了可以放茶具和弹烟灰的凹槽,啥都不耽误。

做小生意的也进到茶馆里, 擦鞋的、采耳的、修脚的、剃头的、看相算卦的…… 时至今日,在四川的老茶馆里,依然能看得见这些行当。 茶馆又成了“森林”,有自己不可取代的“生态系统” 。谈大生意也去茶馆,但多半会选择包间,有茶、有点心,还可以随时叫菜设宴,既在熟悉的环境里,又“别有洞天”,安逸巴适,谈生意成功的概率极大。

此外,茶馆还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民间调解室 。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若双方有纠纷,便约定一个中间人到茶馆里 “吃讲茶” 。若一方理亏,则付全部茶钱,并赔礼道歉;若两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并握手言和。《让子弹飞》里,就有吃讲茶的场景,后来闹出了人命。艺术源于生活,吃讲茶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后来被明令禁止。

无论什么目的,无论什么活动,只要是进到茶馆这个大舞台里,茶客们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 要一碗茶

“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四川人对茶馆的爱,是深入骨子里的。 四川是茶饮的发源地之一 ,说起喝茶,四川人是有足够资格骄傲的。 茶,是四川人的半条命。

初到帆族塌四川的北方人,没走几条街,就会发现 “十步一茶馆,百步一茶楼” 这种现象并非夸张。如果不是马路上要行车,四川人就要把茶馆开到路中间去了。

四川茶馆为什么这么多,又何以自成一派?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四川地跨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西部是高原、山地,东部是丘陵、盆地,而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 ,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通道进入四川,与其境内的 1400多条河流 ,为四川提供了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和湿度。于是,高山好茶借水而发。

四川的产茶县有 120多个 ,茶园面积 500多万亩 ,茶农 380万 ,每年产茶约 30万吨 。四川的茶质量并不差,但由于四川人生来一副闲散性情,懒得营销,故而川茶名头不如浙江的西湖龙井、福建的铁观音之流响亮。

其实,细数起来,四川的名茶也不少, 竹叶青、碧潭飘雪、蒙顶黄芽等 ,都是绿茶中的精品。 四川人在茶馆里喝的,一般都是绿茶 。当然,四川也产 红茶 黑茶 ,川南的藏族、羌族喝得比较多。唐宋时期,四川人将茶叶运往西藏等地,形成了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 “茶马古道” 。本文中的“四川”,主要指以成都平原为主的传统蜀地。

地理在赋予四川“盛产茶”优势的同时,也为四川带来了崎岖不平的地形,“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崎岖狭窄的蜀道上,牲畜难行,只能依靠肩挑人扛,长途苦力中,人最大的需求就是有口水喝,茶叶生津解渴,茶馆便应用而生。

前文中写四川人一睁眼便去茶馆买热水,并非四川人懒得生火,实在是旧时四川地区燃料较贵,热水困难,为节约柴禾,一般百姓人家都是去茶馆里买水。清末的时候,二文钱就能买上一壶 “鲜开水” 。对茶客来说,省事省钱,对茶馆来说,多一项收入,两厢情愿。四川茶馆里的 “老虎灶” ,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因专门向市民出售开水的而产生的。

巨大的茶水与热水需求,使得四川的茶馆越来越多,与市民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不可分,形成了独特的“四川茶馆文化”。即使在民国的兵荒马乱里,四川人也天天在茶馆里,不慌不忙。还有四川朋友说,地震时父母正在茶馆里打麻将,墙裂了,换个茶馆继续打。这是茶馆养成的“四川性格”,淡定从容。

在 旅游 业兴起之前,四川各地茶馆里的茶非常便宜。拿成都来说,以前是几块钱一碗喝到黑,而如今,宽窄巷子、人民公园之类 旅游 景点内的茶馆茶价大涨,一杯蒙顶茶卖到30元,本地人已经不去了,倒成了游客体验成都市井文化的热闹去处。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多数人走马观花一趟,只看到了四川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四川人悠闲安逸的生活态度。鲜少有人真正注意到,四川的茶馆里,还暗藏着不少“讲究”。

对四川人来说,喝茶是一件“不朽的盛事”,因此也就有了独特的 “川味讲究”

这讲究,首先便体现在器具上,喝茶用的是 盖碗 ,泡茶用的是 黄铜长嘴茶壶 ,摆在茶馆里的家具是 竹桌椅 ,油漆也不刷,来往的茶客和岁月自然会为它们包上了一层“温柔的浆”,古铜一般温润。

到了茶馆, 茶堂倌 (也叫茶倌、茶博士等)一出场,右手提壶,左手同时能拿十几套盖碗,到了桌前一扬手,茶船在桌子上旋几旋,不偏不倚,各人面前刚刚好一个,依次放碗,右手渗水、左手盖盖儿,长嘴茶壶粘在身上似的,什么“苏秦背剑”(四川茶道认为有剑不是茶,故而也叫苏秦背月)、“童子拜观音”、“蛟龙探海”,动作流利,一气呵成。开水从两尺高的壶嘴注入盖碗中,点滴不溅,这叫功夫。

在别的地方,盖碗是用来泡茶的,喝时茶汤出到品茗杯里,细啜,但在四川茶馆里,盖碗是泡茶的也是喝茶的。以前,茶馆是袍哥常去的地方,袍哥们对暗号,就 “摆茶碗阵” 来联络。如今,这种事很少了,但老茶客喝茶时,眼角一扫,就能分辨出你是内行还是外行。那一眼,看的是你拿盖碗的手法。

新茶馆多的是花里胡哨的动作和噱头,为的是吸引游客。要深入了解四川的茶馆文化,还得去那些 老茶馆

老一些的茶馆,烟熏火燎,饱经风霜,看起来一副“破败相”,藏在那里头的,是一些已快濒临消亡的 “行话” 。例如,生意闲忙不说闲忙,闲叫“吊堂”,忙叫“打涌堂”;茶客自己带茶,只付开水钱,叫“免底”或“玻璃”。以前,还有“喝加班茶”的说法,指的是穷孩子买不起茶,玩累了跑进茶馆喝别人剩下的茶,茶馆老板也不赶,尽他们喝,有浓浓的人情味。

或许,一代代的耳濡目染,早已使喝茶一事深入四川人的血脉里,而茶馆就是安放身心的地方。对他们来说, 只要茶馆在,生活的根就是稳的。

- END -

文丨十四

地图编辑 | paprika

参考资料

王迪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李后强等主编 《四川茶文化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茶馆的起源 (二)

贡献者回答《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1]

2019年2月23日至3月5日,北京人艺再次在首都剧场上演话剧《茶馆》。[2]

作品名称

茶馆

创作年代

1956年

作品出处

《老舍文集》

文学体裁

话剧

作者

老舍

快速

导航

创作背景

人物介绍

剧目演出

作品鉴赏

作品影响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清老没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第三幕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含竖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3] [4]

共3张

《茶馆》各版本

创作背景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答纳。同年8月,作者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届人大和宪法通过,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之后作者老舍又创作了《秦氏三兄弟》,这个剧本写的是历代的宪法改革,以秦家为背景。老舍将这部作品与北京人艺的曹禺、焦菊隐、夏淳等艺术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5] [6]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说明了《茶馆》是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7]

人物介绍

王利发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8]

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8]

松二爷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明白了全国茶楼信息的一些关键内容,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可以点击茶恩阁的其他页面。

转载请注明来自,本文标题:全国茶楼信息——你知道四川为什么有这么多茶馆吗?
本文地址:https://www.entea.com.cn/cwh/5247.html

TAG: